为了解齐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入推广宣传齐文化,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行知 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18日对语言学教授王艺玲进行独家专访。

在采访中,不难看出王艺玲对齐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们深受齐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因其学识渊博而心生敬意。

一说起齐文化的语言特色,王艺玲首先就方言对地区语言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作出肯定,并以临淄方言为例,给我们简单列举了几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土语,趣味性十足。紧接着,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临淄方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并利用代表性的方言阐释了临淄方言所具有的“词汇众多”、“连续音变”、“尾词丰富”等特色。此外,王老师还指出,戏曲中包含很多方言色彩的词汇和语法,都能体现齐文化发展中的遗留和直接传承。方言中很多词至今都保留着古汉语的语法和读音,这些都可以说是齐文化的直接反映。

 


 

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宣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然而,从哪里切入发展文化产业会比较好呢?王艺玲老师给予我们的答案是:“淄博最值得骄傲的当属具有悠久历史的齐文化,而齐文化较为宽泛,就需要小切入点来带动发展。例如五音戏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等等,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来带动齐文化发展。”在接下来王老师对五音戏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五音戏是山东地区的独有汉族戏曲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大概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并且,淄博五音戏曾在全国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

当被问及五音戏的大众普及以及齐文化的宣传方法时,王艺玲表示,通过人民大众接受的方式,来宣传齐文化肯定是最佳的方式。例如五音戏之类的齐文化戏曲,唱腔接近地方特色,内容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已成经典。人物鲜明,可以反映齐文化影响下人们的精神和生活态度,人生价值观,大量的故事传承,间接体现了齐国当时的宏伟,以及齐文化的源远流长。而鲜明的语言特色,例如戏曲中包含的部分地方词语和特别词汇,更反映了齐文化在当代的继续传承。普通大众可以在这样的轻松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老人们缅怀,青年人回味,少年和幼儿们启蒙,在心中自然埋下齐文化种子。

谈及到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的形式,王艺玲针对近年来地方围绕齐文化的艺术演艺增加的现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临淄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都城,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通过富有宣传效果和影响力的艺术演艺形式来刻画重大历史事件与杰出历史人物,也不失为齐文化开发的一计良策。市里现有歌剧舞剧院、五音戏剧院、京剧院及聊斋俚曲剧团等齐文化专业演出团体10余家,800多个群众文化组织,拥有五音戏、鹧鸪戏、俚曲等10余个地方剧种。围绕悠久厚重的齐文化,创作生产了京剧《保鼎记》、《马夫掌鞭》、《颜文姜》,图书《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和电影《画皮》、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一批反映地域文化、体现淄博风格的精品力作,一批以齐文化为题材的剧目也正在创作中。而齐文化也在戏剧中人物的性格,戏剧意义,语言,服饰中具体体现出来。

最后,王艺玲与我社会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访谈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