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因写《聊斋志异》而闻名世界。聊斋俚曲也在蒲松龄的口中应运而生。为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学习身边的传统文化,7月22日下午,我院“行知”社会实践团前往淄博市蒲家村访问蒲松龄第11世孙——蒲章俊。
山东理工大学座立于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的淄博,“保护”和“传承”是对于历史最基本的尊重。而每一位历史的传承人传递下来的更多的是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担起传承责任的勇气、担当。实践团访问的就是这样一位在小众的平凡中坚守的聊斋俚曲传承人。
蒲章俊老先生介绍说,他从七岁开始便学习聊斋俚曲,“一到晚上,睡觉前,太爷爷不是给我讲故事,就是教我唱曲子。小时候光知道学唱,不知道唱的是聊斋俚曲。上小学后,从启蒙老师那儿才知道,原来这叫聊斋俚曲。”由于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失传,当说及聊斋俚曲能够顺利传承至今时,蒲章俊老先生很谦虚,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原来的聊斋俚曲只在我们蒲家世代流传,每个人都会一点。后来,聊斋俚曲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扎根在聊斋园,越来越多的媒体、艺人都来录制学习,聊斋俚曲也算是传下去了。” 蒲家人的家训告诉他们世代都要牢记聊斋俚曲,把聊斋俚曲传承、发扬出去。
在对蒲章俊老先生的访问中,蒲章俊老先生说,聊斋俚曲的创作有世俗化、口语化等通俗易懂的特点,聊斋俚曲的传承是他一生的使命。聊斋园的建设不断完善,慕名前来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此次调研活动,让团队成员走近技人,了解学习聊斋俚曲传承人身上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铭记终生的责任感。此次调研,为日后聊斋俚曲的传承保护工作扬帆做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