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芬芳谱华章

——专访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德信

 

“我们经常讲两种理性:工具理性让自然界按照人的需要去发展,人文理性则强调人的尊严与精神。人文理性是很重要的,因为人是目的,而绝不是手段。”“如果仅以自然科学的精神来看待一切,人会变得很冷漠,因为自然科学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用量化的方式解决你的思想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文学……去探索人的心灵世界。”

——韩德信

导言:20091029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德信院长以高票获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并作为文学院候选老师参加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评选。韩德信院长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使他的学生如此着迷?我们怀着已久的期待,对韩院长进行了专访。

授之以渔——十年如一日,为人师表

记者:您好,韩院长,谢谢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记者的采访。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评选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我们知道,您以高票获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并作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候选老师参加全校评选。对此您有什么想对学生说的吗?

韩院长(微笑):谢谢,非常欢迎大家的到来,也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如果说我有什么想说的,那就是谢谢大家,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课程的认可和支持。

记者:在以往的三届“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我院盖光老师、王艺玲老师都曾当选。在这一次学院评选中,您的票数非常高,同学们对您此次评选充满期待。请问韩院长,您是如何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的?

韩院长: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的东西传给学生,使学生在将来工作或做人等各个方面得到影响,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这是老师最重要的职责。特别在当下社会中,各种利益诱惑充斥人们周围,许多教师也不免受到影响,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忍得住寂寞,甘受清贫,不断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完美的人格来完善自己,心系教育事业,心系学生,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本色。

记者:学生很喜欢您的课,那您最希望学生在您的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

韩院长:传道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授之以渔。知识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让学生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的途径。作为文学院教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在社会任何场合都能表现出较强的文化底蕴,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在气质。文学院的学生应该懂得如何把知识外化为人格魅力,我们也强调做学问与做人是不能分开的,否则会违背学习的初衷。

记者:应该说人文学科非常注重做学问,同时更应该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然而近些年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中国的教育都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韩院长:由于大学教师更多的是传授一种方法,导致学生与老师交流很少,以致于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老师也只根据自己理解的东西去讲课。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讲解提出异议或者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引导,包括相互间有时激烈的争辩都是很正常的,大学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目前师生间这种距离感的存在是多方面导致的,既和每个人的性格、思想有关,也与当今的教育现状有关。当年北大、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艰苦,仍然出现了很多名人,为什么?因为当时学生与老师没有距离,可以互相切磋学业,争论得面红耳赤,同时老师自身的魅力也使得学生为之叹服。另外,那时学生学习的目的比较端正因而求知欲特别强,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没有太多个人的考虑;而现在高校的学生不一样了,诱惑多了心浮躁了,造成现在学生的知识太单一、急功近利,基础不扎实,考研、考公务员成为学习目标,知识链条相当脆弱,综合素质不算高。应该说,教师与学生的距离问题背后也折射出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口才+写作——双剑合璧,文院学子的生存法则

记者:很多同学来到文学院几乎都会考虑“我能在文学院得到些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在您的眼中,文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韩院长:文学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的培养,需要文火慢焙,需要你阅读大量文学名著,体会作品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我们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好的作品需要对生活有十分深入的剖析和感悟,这个过程对人们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我知道现代社会很热衷于衡量,如英语几级是可以具体化的,但文学涵养的提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知识不是目的,只是让人明辨是非的手段,让你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事物运行的轨迹,使人们更好地按照规律行事,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不是立即转化成金钱物质利益。在所有学科之中,文学是完善理想人格最底层基础的部分,文学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东西,美是真善美中最高层次的价值。

我的构想是,文学院的学生毕业后,至少应该具备两种重要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写作能力。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应该能鲜明地提出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并在第一时间快速抓住对方,做到开场白、仪表、做派、语调都能让人接受,这样才能让人认真倾听。同时,你要坦诚,要博览群书,正直、心胸开阔、目光敏锐、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让别人立即记住你。书面写作能力是文学院学生区别于其他学院学生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文学院学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所说的写作不仅仅在课堂上,而要在课后多思考,多训练,不光会写散文、小说,还要学会各种日用公文体裁的写作,这是文学院毕业生必备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写作能力体现的都是综合能力,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是文学院学生最好的生存状态。

追寻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古道的现代解读

记者:您在2004年接受采访时,曾提出文学院建设的三个目标:增加一至两个硕士点、拥有自己的省级的社科研究基地、把文学院建设成为理工科大学中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个典型,能告诉我们这个目标现在实现的怎么样了?

韩院长: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以及学科成果自身的时效性问题,学院现在只拿到一个硕士点,但这个点在国内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理工大学拥有人文学科,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很可怕的偏见。严格地讲,在国外,人文学科在工科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如果仅以自然科学的精神来看待一切,人会变得很冷漠,因为这样的科学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用量化的方式解决你的思想问题。自然科学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人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刚刚去世的钱学森教授就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所以,我觉得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应该给人文学科重新定位。我们经常讲两种理性。工具理性让自然界按照人的需要去发展,人文理性则强调人的尊严与精神。自然科学不会尊重人的价值,只会按照自然科学的规律来办事。两种理性相互发展,而人文理性是最重要的,人是目的,绝不是手段。我们给文科生开大学语文课,却不给理科生开,这是很不正常的。我们国家现在已进入学历时代与科学时代,人文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受到挤压而面临萎缩的局面。你刚才提到的几个问题,我很遗憾我们现在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和影响,目前仍然处于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阶段,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应该说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一个目标和梦想,需要我们文院师生共同努力,我们一直还在路上。

记者:您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中文这个古老的学科有什么样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学科应会有怎样的发展和定向?如何吸引学生?

韩院长:首先,是文学自身的魅力。山水田园诗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洒脱豁达的人格,都很让现代人向往,因为现代人太急功近利了,这种人格是我们应该具有但没有的。现在工业社会已渐渐失去那些山水田园风光,古人的物质生活不如我们,可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充盈。中国传统的人文道德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了。相反,韩国和日本的传统人文精神并没有随着国家现代化而消失,这让我们很遗憾。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就必须实现与现代的对接,才能焕发青春,否则就只能成为历史。那我们如何去对接?举个例子,生态文化就是平等的看待所有生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像先秦两汉道家的思想。其实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嫁接到现代,与古代文化产生很好的联系,文化是连续的,不应该是断代的。从古典文学中获取滋养,吸取古人智慧,建立起符合我们现代人生活风格的文化,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想法,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当代的魅力之所在。

记者感言:采访结束,我们一行从韩院长办公室出来,我脑海里不知不觉地深深种下了韩院长博学,睿智,随和,幽默的可敬形象。也许他不知道,在一个普通学生心目中,真正值得尊敬的师长便是如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言传身教解疑释惑,给予学生长久的启示。

(韩德信,19649月生,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曾任文学院院长、总支书记,山东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学博士。该文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