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并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韩德信、副院长张艳梅 崔文斐
“文学院必须发挥人文学科在理工科学校的人文精神辐射作用。”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韩德信、副院长张艳梅告诉记者。围绕这一思路,文学院明确了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办学内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发展步伐,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教育工作体系,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学科研实力有突破性的进展,形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文献学等优势领域占据省内领先位置,学科整体实力不断接近国内一流水平。 “人才培养是学院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我院四年学有所获,毕业后学有所用,一生中学有所成。”韩德信、张艳梅说。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文学院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保持原有人文学科特色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已有专业的整合和交叉,强化专业群建设,计划增设广播电视编导等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继续加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具长远发展优势。各专业在每学年根据专业建设目标,集合教研室整体力量,争取每年立项建设1~2门校级重点课程,积极培育省级精品课程。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理工科学校的文学院,不止肩负着本学院学生的培养任务,还需要发挥人文学科的辐射作用,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他们认为。文学院将利用公选课的平台,增加公选课数量,对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配合学校举办的稷下大讲堂,进行人文讲座,浓厚学校文化氛围。下学期,将面向全校开展“驻校作家制度”和“作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发挥文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使之辐射全校,进一步提升我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品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发展体系。文学院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人才,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院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计划每年至少引进2~3名博士,五年内共引进博士10~15名。到2017年,力争全院教研人员中博士学位以上的人员比例接近50%。此外,还鼓励教研人员外出进修、访学,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增进交流,拓宽视野,增强实力,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支撑。科研活动尤其是课题申报工作常规化、日常化,做好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的服务工作,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率。设立院级课题,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逐渐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奠定科研工作基础。学院出台并完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科研奖励制度》,将继续努力筹措资金,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参加学术活动,加大科研成果奖励的力度和范围,同时把科研成果作为教研人员的一项考核项目,以激励教研人员潜心钻研,多出成果。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前来讲学,加强和一流高校、一流学者的联系和交流。 “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如何平衡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要保证广告等新兴学科的应用性,又要保持文史等传统学科人文价值的传播作用,实现二者的平衡和共同发展。”韩德信、张艳梅说。文学院根据学院实际,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方针,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和建设力度,扩大学科建设成果。努力建设好院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加快广告学和新闻学等其他学科建设步伐,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 “学院学生工作以‘品行、学风、实践、规范’四位一体为教育主线,工作团队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为努力目标,激发学生的精、气、神,积极推动具有文学学科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品行,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对不诚信现象零容忍,以学生干部队伍诚信建设为抓手,带动全体学生“诚信行”。强学风,以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核心,充分发挥生涯发展工作坊的作用,指导学生走好大学路,做好职业发展准备。重实践,强调学生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两手都要硬,提高实践能力。强规范,通过科学规章和严谨程序创设公正、公平、高效的学习生活氛围,实现学生管理的“自运行”。 “文学院将在学校发展框架内起草学院章程,逐步形成学校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教授治学、教职工民主参与有机结合的学院治理结构,从而实现学院科学发展,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韩德信、张艳梅说。 |
(该文发表于2014年9月22日《山东理工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