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新的相遇,新的欢喜。728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行知”社会实践团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洪山小学支教活动的第二堂课正式开展。


蝉鸣七月,再次遇见

伴着七月骄阳,此刻盛夏,他们不忘初心,满怀热忱、责任与热爱从云端再次出发,今天是与洪山可爱的孩子的第二次见面。经过一天的磨合与试炼,志愿者与孩子们慢慢适应了彼此的节奏,各项课程及活动都有条不紊的展开着。虽然是线上支教,但孩子们依旧热情高涨,给志愿者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盛夏午后,“行知”社会实践团的第二次课堂如期而至,此次课堂主题是聊斋文化课程,由志愿者刘博仁讲解。同学们似乎早早就在直播间等待,不停地在聊天框询问什么时候上课,一条一条的消息体现着孩子们的紧张与期待。经过第一天的熟络,孩子们已经渐渐褪去第一天的腼腆和羞涩,积极配合,争相发言,主动连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刘博仁也事先收集了第一天上课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合理解决,例如增添互动环节、添加趣味视频等。同时,他也悉心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力图以一种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知识,并通过播放动漫视频、朗读课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这次暑假支教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与孩子们云上课,志愿者也都费尽心思为孩子们准备更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个夏天,处处都洒满金黄,阳光依旧炙热,蝉鸣也依旧悠扬婉转,而美好的相遇,必然是这个夏天最五彩斑斓的一笔。


别开生面,走进聊斋

晨占雀喜,夕卜灯花。《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其故居便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所以对同学们来讲,家乡文化的学习必不可少。刘博仁在采访时提到,他并没有专门学习过聊斋文化,于是他先自己广泛搜罗资料进行学习,然后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讲授给小朋友,并希望通过更多趣味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首先,他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聊斋志异》的由来以及其艺术成就,并播放视频让同学们了解蒲松龄;其次,他通过呈现蒲松龄故居的一些图片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蒲松龄、走进聊斋文化。在上课之前,刘博仁表示,他十分担心自己所讲的东西学生们听不懂,以致于太无聊而失去兴趣。但通过学生们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非但没有感到无聊,而是十分感兴趣,不断地在聊天窗口提出问题。“‘斋’是什么意思?”“《聊斋志异》是讲鬼故事吗?”刘博仁耐心地为他们逐一解答。通过聊斋文化的学习,同学们增进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有重要作用。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当属连麦读课文--《狼三则》,学生们十分积极,纷纷主动连麦。他们稚嫩而又充满感情的声音让老师觉得既温暖又感动,尽管他们读得十分不熟练,却让人不忍心打断。刘博仁说到,他没有想到小朋友们会这么积极地去主动提问、连麦,自己的担心都有些多余,大家都是十分积极优秀的,他们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自己,自己也更加期待下一次课堂了。


初为人师,都在路上

线上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太一样,全新的模式不仅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太习惯,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志愿者们要用更多的细心耐心去客服一个个困难,战胜一个个挫折。鲁迅有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便只顾风雨兼程,要好好坚持下去。聊斋文化课结束后,在刘博仁的采访中,他说到:“初为人师,我们还在尽力摸索着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拥有更快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第一次上课非常紧张,一直在关注小朋友的反应,虽然没有做到最完美的表现,但是通过交流能感觉到小朋友们的热情洋溢,我们也就充满斗志,这就是初为人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吧。”通过与孩子的接触,志愿者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情,这也深深触动着初为人师的志愿者们,他们愿意为了这群眼中有光芒的孩子去努力,以青春之名,赴支教之约。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开。”“行知”社会实践团用尚好的青春筑梦,用爱护航,他们已做好准备,信心满满,满载知识与热爱携手同行。期待今夏云端,收获洪山阳光明媚,一片苔花盛开。未来的日子,他们会与孩子们在云端手牵手,让此次支教活动成为更加温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