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经三天浴血奋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
起义背景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后,广东省国民党当局亦在广州等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实行白色恐怖。
9月中旬,国民党武汉政府所属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第4军,乘国民党南京政府所属第8路军在广东省东江地区进攻南昌起义军之际,从南昌进至广州,同桂系军阀李济深争夺广东地盘。
张发奎初到广州时,为稳定其统治,曾一度以国民党“左”派面目出现,采取一些欺骗政策,企图获得广州工人阶级和市民的支持。中共广东省委识破和揭露了张发奎的欺骗政策,并利用张、李之间的矛盾,积极恢复和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工会、农会并进行各种斗争,全省工农运动日趋活跃。在广州市,有组织的工人纷纷驱逐国民党派到工会的改组委员,选举自己的工会委员,并为争取真正的民主权利和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进行斗争。
10月14日,海员举行的罢工,得到各业工人的援助,2万多工人举着镰刀斧头红旗,向反动政府示威,显示了广州工人阶级的觉悟和力量。广东省其他地区的农民运动,也有所恢复与发展。为配合南昌起义军的行动,广东东江等地区农民,在9月发动了秋收抗租暴动。7~17日,中共海陆丰县委领导海丰、陆丰两县农民赤卫军和农民群众举行起义,一度占领该两县城。10月30日,工农革命军第2师(由南昌起义军第24师余部编成)和海丰、陆丰农民赤卫军及农民群众,再次举行起义,占领了两县全境,并建立了两县的苏维埃政府。
属于粤系的军阀张发奎,在广州站稳脚跟后,于11月17日用武力驱逐了桂系军阀李济深驻广州的机关、部队,接着向西江、北江扩展,夺取了广东政权。李济深为了夺回在广东失去的地盘,迅速调动兵力,进行反扑。李济深所属之黄绍竑部集结在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地区,准备从西面进攻广州;陈铭枢部则由东江地区向广州推进。张发奎亦急忙将其第4军主力调往广州以西之肇庆地区,一部调往广州以东之石龙地区。
李福林第5军则分别驻守在韶关、江门等地。此时,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样,张发奎在广州市内的部队,仅有第4军军部、教导团、警卫团、新编成的第2师第3团、担负训练任务的炮兵团和一些警察武装。另外,第5军军部和少数部队驻守在珠江南岸。这些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则为共产党所掌握。仅就广州市区的力量对比来看,确实是举行武装起义的有利时机。但是,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尚未大规模爆发,张发奎的部队仍驻守在广州外围,这无疑将对起义构成严重的威胁。
起义经过
12月11日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杨殷等领导下,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参加了起义。
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的1个步兵团打垮,俘敌600余人,缴获部分武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兵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卫团第3营及工人赤卫队一部向第4军军部、第4军军械库等地攻击,遇到顽强抵抗,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也举行起义,一部进入市区配合起义军的行动。起义军民经过4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4军军部、军械库和第4军第12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当日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当天,广州市工人、农民和市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革命政府,积极参加起义。广州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及张发奎、黄琪翔(第4军军长)等人仓皇逃到驻珠江南岸海钟寺第5军军部,并立即电令驻肇庆地区的第12师、第26师第78团,驻东江地区的第25师,驻顺德地区的教导第1师第1、第2团等部,急速回防广州。12日,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军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遭到严重损失,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牺牲。这时,张发奎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情况非常严重,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命令。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今花都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至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往粤北韶关地区,加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后来上了井冈山。国民党军重占广州后,对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命的群众,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惨遭杀害者达5000余人。
起义结果
起义中,叶剑英根据广州的地形特点,用兵布防,使起义一开始就比较顺利地占领了大半个广州。叶剑英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在长堤一带指挥作战。最终,由于敌强我弱等原因,12日晚,起义军被迫撤出了广州城。
起义军余部12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在花县(今花都)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领导人有董朗、叶镛、徐向前、袁国平等,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至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另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另有从广州撤出的部队约200余人向北江退却时,在韶关附近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合,后来上了井冈山。国民党军重占广州后,对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命的群众,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惨遭杀害者达5700余人, 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也遭冲击。
起义意义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