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雨,女,中共党员,现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曾获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复赛一等奖,山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新媒体优秀指导教师,全国易班共建高校优秀指导教师等。
近日与大三学生聊天,经常有学生会说“现在身边的同学实在是太‘卷’了”,卷完四六级卷教资,卷完教资卷期末考,马上今年考研大军就要披挂上阵,再不“卷”起来怕是考研自习室都难占得一席之地。
一段时间以来,“内卷”已经成了大学生口中的高频词汇,前有边骑自行车边用电脑跑代码的“清华卷王”,后有某高校早上六点排千米长队进图书馆的壮观场景,此类话题频频在网络上出圈,引来一波又一波关于大学生“内卷”话题的讨论。那么大家口中的“内卷”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内卷千万卷,你是哪种卷?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小A每天早上6点起床读英语,这让宿舍同学都感觉到压力山大,于是小B、小C和小D也给自己制定了英语早读计划并定好了每天早上6点的闹钟,决定要一起“卷”起来。小B被冬天温暖的被窝困住了那颗本想努力的心,每天关掉闹钟继续蒙头大睡;小C起床后先刷一会手机,再化个美美的妆,还没开始早读就到了该上课的时间;小D原来每天7点起床背单词,小A的早起让她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所以也逼迫自己6点起床学习,谁知单词没有多记几个,上课时却哈欠连连。
案例中的小B、小C和小D展示了大学生内卷众生相。有的像小B,虽然也会认真地给自己立下flag,但当别人在为了实现目标努力打拼时,自己却在温床中做着黄粱美梦,亦或在网络游戏中激战正酣,看到别人小有收获自己两手空空时才顿感压力扑面而来,只能用一句“大家好卷”的吐槽来掩饰自己的无所作为。有的像小C,被迫参与内卷,心中未必乐意但形式上绝不能输,摆好了样子,耗足了时间,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殊不知只是换个地方刷抖音,看似努力到感动自己,实则毫无收获,妥妥一颗又“卷”又“菜”的“卷心菜”。还有的像小D,原本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却在与别人的竞争中,在环境压力的裹挟下渐渐迷失自己,做起了无谓的内耗。
说到这不禁想要问一句:“你以为你以为的卷就是真的卷吗?”就像上面的案例里,恐怕只有小C能称得上“内卷”,小A和小B充其量不过是“伪卷”和“形卷”,却也打着“内卷”名义的制造和贩卖着同样的焦虑。“一个寝室六张床,考研都是王上王”“宿舍支起小电筒,累死自己也要卷死舍友”,诸如此类的调侃段子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在媒体的渲染下,“内卷”之于很多人,不过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情绪共鸣和发泄。
“内卷”究竟是“正卷”还是“反卷”?
真正的“内卷”到底是什么?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内卷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从此释义来看,定义“内卷”的关键核心在于“非理性竞争”。打个比方,综合测评分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奖助评优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可以促进大家的能力提升,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综测加分,我们称之为正向激励。然而有一部分却将“加分”作为参加活动的唯一目的,“灌水式”地参加大量活动来获取综测加分,从而在奖助评优中占得优势,迫使正常参加活动的同学也不得不卷入这种畸形的竞争,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我看来,“内卷”并不只有贬义,它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一种拒绝划水、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当下的内卷并不仅仅发生在校园,面对考研、就业等压力,我们谁都无法视若无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倒逼我们要学会在内卷中顺势而为,不敢轻易躺平。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警惕“内卷”背后的无限放大的焦虑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要理性看待学分、绩点、奖学金、各类证书,他们当下也许会成为你的学涯中的加分项,却未必能成为你人生的助推器。不要让外在的追逐和倾轧扰乱了自己的心智,将自己囿于困局,拒绝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内卷”之圈如何破——be yourself
一、顺从自己的内心。
坚持本心,向外生长。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想要从“内卷”围墙中突破,首先要知道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并为之努力,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所以不如将与他人较量的力气化为将自己变得更好的勇气。
二、追逐自己的梦想。
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将眼光放远,眼界放宽,树立长远目标,踏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必执着于眼前一时的得失,掌声和鲜花只是前进路上的附属。不要让焦虑战胜理智,让输赢压倒成长。
三、掌控自己的节奏。
做好时间管理,不做无谓消耗。树立效率第一的意识,时间不是竞争的工具,更不是用来标榜努力的“脸面”,1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就不要拖延到2个小时,把“磨洋工”的时间留给休息难道不香吗?
四、坚定自己的选择。
不要和别人陷入无意义的比较,更不要盲目跟风。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才最重要。用好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己的“不可替代”特质,寻求差异化发展。
祝愿大家都能在漩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