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前行担使命 踔厉奋发争一流
全面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山东理工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兴禹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山东理工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即将召开二十大,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省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勇毅前行担使命,踔厉奋发争一流,全面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就
2016年11月以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按照“紧盯一个目标,打造两支队伍,落实三个着力,强化三项保障”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高点定位,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学校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党的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扛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抓党建促改革促发展,荣获“山东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理论武装不断强化,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及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等成效显著,获评“山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单位”。突出政治标准,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着力打造“爱师生、有活力、敢担当、懂规律、守规矩”的管理服务队伍,1个集体获评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1人获评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2个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政治监督不断加强,接受省委巡视,开展校内巡察,扎实做好整改。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作风建设成效明显。
(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高质量培养“五有”人才。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打造“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的教师队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一流本科课程7门,通过认证专业12个,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比赛奖6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0项、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获评“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成为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获批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
(三)学科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组建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学科聚焦协同中心,奋力冲击国家一流学科。优化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3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3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3个学科入选省高水平学科,4个学科入选省“十三五”文化艺术重点学科。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个学科获评B-。
(四)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院士2人,引育国家级、省部级人才85人次,入选外籍院士5人次,全职引进博士76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接近60%,学校获评“2018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累计遴选211人。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招收各类博士后138人。
(五)科学研究能力持续攀升。以提高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为着力点,完善立项申报和培育服务机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4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百强,科研经费到账12亿元。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30个。标志性科研成果取得新成绩,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专利被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研奖励160项,其中2018年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六)服务社会发展成果丰硕。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理念,与淄博市深入实施校城融合发展“九大工程”,加快打造以“一机制、一空间、多平台”为标志的校城融合发展升级版,形成了共享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大力实施“一人双岗”计划,选聘“科技副总”590名。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齐创大厦正式奠基开工,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获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省专利特别奖各1项。
(七)国际交流合作扎实推进。坚持开放办学,实施教育国际化“六项行动计划”,新增海外友好高校53所。外国专家获“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等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和荣誉称号13人次,新增国际科研合作平台15个。通过全国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等项目,成为首批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接受资格院校。
(八)学生教育管理更加科学。聚焦聚力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入学前教育+入学教育+升级教育+毕业教育”全程教育体系,学生就业质量和升学率逐年提升。深化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逐步深化,连续三年获评全国“最佳实践大学”,连续十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团委”。
(九)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明显。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开展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省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等制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放权让利。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教职工岗位聘用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分配等三项改革,激发了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热情。考核与评价改革持续深化,评价制度体系和评价标准日益完善。
(十)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把师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所有学生公寓加装空调,并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实验教学综合楼2座、学生公寓楼2座、学生生活服务楼1座,新增校舍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新增仪器设备总值3.15亿元。教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宅区居民服务实现属地化管理。构建三级网格管理机制,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强化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获评“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唯有拼搏,才有赶超;唯有改革,才有活力;唯有作为,才有地位。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强化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确保学校始终保持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人才兴校、聚贤用才。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优化人事人才工作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努力让学校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创新发展“策源地”。
——必须坚持服务社会、融合发展。聚焦“四个面向”,发挥人才队伍和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必须坚持依靠师生、团结奋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热爱师生、服务师生,畅通师生建言献策渠道,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汇聚起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山理工人的团结一心和砥砺奋进。在此,我代表学校第三届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全体党员、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工作思路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我国正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朝着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目标迈进,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山东省正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力落实“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淄博市聚焦深化“九大赋能”、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更加注重发挥高校“创新源”“人才库”作用。同时,学校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复,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国家间的创新竞争不断加剧,国内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等。
办学六十六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山理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更加完备,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具备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听党号召、艰苦奋斗,爱教荣校、共克时艰,改革创新、笃行逐梦的良好精神品质,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部分党员干部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相对淡薄,办学治校思想不够解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学科特色不够鲜明,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人才、团队、平台和标志性成果数量偏少;办学资源不足与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争取资源的能力有待强化等。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强化融合发展路径,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深入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和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和教职工能力提升攻坚行动,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以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良好精神状态,奋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努力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专业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今后五年,学校要着力在以下方面实现新突破。
——管党治党工作实现新突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领导,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强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党组织;建强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建强一支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建成一套好的制度体系;实现党组织覆盖到位、党建工作推进到位、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到位。
——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突破。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实现国家级教学名师突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本科招生专业调整优化到65个左右,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5个,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学生深造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省属高校前列。
——学科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形成“雁阵式”学科体系,学科梯队布局更加完善。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全球排名前1%学科达到5~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8~10个,力争进入省一流学科“811”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引育院士1~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10~15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0~15个,造就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科研与服务社会实现新突破。科研组织更加有力,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3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6项),获国家级奖励2~3项,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实现国家级科研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重大突破,科研总经费20亿元以上,科研工作走在省属高校前列。政产学研共建共融共享机制更加完善有效,社会收入总量达到10亿元以上。
——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对外交流更加深入广泛,国际化氛围愈加浓厚,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个,建立国际联合高水平科研平台或引智基地2~3个,通过第二轮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国际学生求学就读的重要目标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构建起以数据为基础的校园治理体系,治理效能实现新跃升。
——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实现新突破。办学空间不断拓展,教学科研实验生活设施持续改善,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围绕“建成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专业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思政工作大格局。深化师德师风“八大行动”,实施“师德领航计划”,打造“稷下师德讲堂”,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八大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内容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山理工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强化省重点马院和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打造思政“金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深化“互联网+”教育模式,深入推进“青春筑梦”五大工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健全学生选课、学分转化与互认等配套制度,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各级各类实验班和微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建立“教”与“学”支持系统,高质量培养“五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10个左右现代产业学院,建成2~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校城融合背景下“能力递进式”双创教育模式,提升“五位一体”双创教育生态育人效能,建成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施已有专业撤、并、转,本科招生专业数量控制在65个左右。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布局一批“四新”专业,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光电信息、化工医药等10个左右优势特色专业集群。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增通过认证专业15个以上。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教材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左右,入选国家级规划(优秀)教材3~5部。
加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教学、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创新应用型人才导师团队建设,做好研究生分类培养,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质量监督、控制、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在学研究生规模达到7000人以上,获省级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00篇以上。
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坚持以生为本、以爱为源,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师生交流途径,精准服务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发展需求,提高工作有效性和感染力。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畅通参与民主管理渠道,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领域和方式,提高学生自律自立自强能力。以学风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精准赋能计划,提高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层次,推进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建设,获得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授权。推进继续教育规范发展,优化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5000人左右。着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实施“山理工培训”品牌提升工程。推进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建设,在校生达到300人。
(二)实施优势学科强化战略,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在聚焦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基础上再聚焦,以现代农业装备为重点发展领域,围绕学科核心圈拓展不同研究方向,引领与服务全国农业装备产业。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主动对接山东“十强产业”,扩大比较优势。化工、生物制药、材料等学科成为淄博优势产业发展重要支撑。
完善学科梯队布局。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学科分类分层建设,构建“雁阵式”学科体系,形成多学科协同的特色学科集群,打造高水平学科生态链。引导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积极融入优势学科,促进学科整体发展。新增工学类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实现博士专业学位和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
加快新兴学科融合发展。围绕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电网、能源化学工程等相关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集成电路、分子化学工程学等建设,布局一批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健全学科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实行“长期规划、稳定支持、分年实施、动态调整”的学科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重点建设学科的绩效监测和过程控制。将学位点建设作为学院考核的关键指标和奖励性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激发学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人才优先精准发展战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按照“精准引进、提高质量”原则,以学科建设目标为牵引,以团队建设为依托,创新方式方法,建立高水平人才引育“直通车”制度,精准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育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100人左右,其中院士1~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10~15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600人左右,招收全职博士后150人左右,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超过70%;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0~15个。
强化青年人才梯队建设。健全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和学术团队“双育”行动,推进稷下青年学者支持计划,指导青年人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育不同层次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提高省部级以上青年人才数量质量。
(四)推进教职工能力提升攻坚行动,打造高素质教职工队伍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加大教师发展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全周期培养培训机制,完善“三段一线”培养体系,每年开展全员教育培训讲座8~10次。坚持以赛促教促改,新增省级一等奖及以上教学比赛奖励8~10项。提升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注重教学研究,完善三级教学奖励机制,新增国家级教研项目3~5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0~25项、教学名师5~8人、教学团队8~10个。
优化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服务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机制,用好用活各类人员。优化岗位设置,规范岗位管理,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管理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
(五)推进深化改革攻坚行动,促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深化评价改革。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完善教师教学业绩和科研评价,探索建立分类评价与长周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高人均产出绩效。优化学生智育评价,创新品德发展、学生学业、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评价机制,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构建职称制度、考核制度、分配制度、人员调配制度为一体的人事制度体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实施预聘-长聘制,打通教学科研综合计量评价,完善职称晋级标准条件,建立专家评审监督机制。推进考核制度改革,制定不同序列人员分类考核制度。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实施人员调配制度改革,实现不同类型人员公开选拔、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参与、两级管理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提高师生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与实效性。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学院提高治理能力。探索党的领导、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利益相关方参与、第三方评价的外部治理体系,组建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发挥理事会、校友会作用,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智力与资源支撑。
(六)坚持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科研组织力度。实施科研强基工程,大力支持应用基础研究,高水平科研论文突破5000篇(SCI、EI、中国卓越计划期刊等论文4500篇,CSSCI、SSCI、A&HCI等论文500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项。实施科研领军人才培育工程,获省杰青、优青项目10项左右,力争实现国家杰青、优青等突破。加强与头部企业、领军企业的协同创新,获省部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600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200项、企业委托项目1500项左右。积极参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合作力度,新建省部级平台10个以上,力争实现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突破。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展示和传播平台。推进齐文化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建设,新增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社科科研平台3~5个,打造优势明显的高端智库2~3个。
强化政策引领和保障力度。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强化政策集成,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修订项目支持与培育相关管理办法,坚持效果导向,提高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人才计划等产出效能。完善设备、经费等使用绩效评价政策,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
加大标志性成果培育力度。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工程,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与转化体系,完成高价值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00项,获省级及以上政府科技奖励25项、国家科技奖提名受理8项左右、国家科技奖励1~2项。实施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获省级及以上政府社科科研奖励2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和国家级科研奖励1~2项。
深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服务淄博行动计划和“一人双岗”计划,推进“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建设,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好用好齐创大厦,与张店区共建科技研发总部中心和校友创业园,校城联合打造基础教育高地,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加快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济淄同城化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切实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立足学科优势,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推进“学科+产业”精准对接,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专业+企业”融合模式,共建特色专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全面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切实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贡献度。
(七)打造高品质学校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多元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大力弘扬校训精神,传承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凝练学校精神内涵。
涵育大学文化。自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深度挖掘校本文化,筑牢大学文化根基。围绕学生学习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通识教育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术诚信,营造求真务实、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引导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把大学文化落实到各项规章制度中,融入到学校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作用。
培优校园文化。以争创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推动文明学院、文明处室等文明单位创建,重点打造“礼遇山理工”“书香山理工”等文明品牌,全面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发挥齐文化、蒲学文化等地域文化育人功能,深化“一院一品”“一团一品”建设,构筑“稷下”文化品牌体系。建好校园人文景观,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应用,优化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功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提升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实施国际科研合作促进工程,开展联合攻关,申报以学科为依托的省级及以上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实质性开展,新增高水平科研合作机构2~3个、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0项,具有稳定的、实质性海外合作关系高校(研究机构)数量达到160所。
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探索国际合作共建专业,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设立交流基金,新增出国学习、实习3个月以上学生500人左右。提高教师出国交流比例,专任教师中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25%,其中博士点学科达到30%。加大海外高水平专家和团队引进力度,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专家学者。
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丰富“留学稷下”品牌内涵,优化国际学生国别和学历层次结构,在校国际学生规模达到1200人以上。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师生为主角的国际学生教育办学体制,规模、质量、效益进入省内一流行列,成为国际学生求学就读的重要目标高校。
(九)强化资源条件建设,提升事业发展支撑力
加强办学条件和服务保障建设。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完善校园规划和设施配套,提升校园品质,优化育人环境。实施办学条件提升工程,升级改造教学科研实验生活设施。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提升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能力,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师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遵循“建设集中、经费集中、管理集中”原则,统筹谋划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智慧教育示范高校建设,构建起集管理、服务、统计、分析等于一体的智慧化校园系统。完善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功能,提升办事效率,推进无纸化办公,打通师生办事“最后一公里”。
提升资源配置使用效益。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坚持开源节流,拓展多元化资源筹集方式和渠道,完善绩效导向的预算分配执行和考核激励机制。强化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与优化资源有偿使用、资源管理绩效评价等制度,推进教学科研公共资源共享,激发学院高效利用资源和获取外部资源的动力。建立资源进退流转共享平台,提高经营性资产贡献度。
(十)强化责任落实,提升安全稳定防范力
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拧紧意识形态责任链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严格会商研判和定期通报,从严从实开展意识形态校内专项巡察、专项督查、年度考核等工作。建好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健全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程序。加强阵地管理,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和处置水平。
提升校园安防治理能力。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安全素养、应急避险能力。建立健全隐患定期分析研判会商机制,开展校园安全状况风险评估,提升安全隐患预警能力。持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推进学校安全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强化校地协同,形成“校院联动、部门联控、警校联防、师生参与”的良好局面。
夯实校园安全责任。坚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控在先,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工作要求,压实党政负责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深入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安全网格化管理,积极构建校园“大安全”格局。制定安全责任和风险管理清单,加大安全督查力度,严格追责问责,构建校园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党建与业务一体推进、深度融合的理念,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全国全省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为总抓手,创新思路举措、制度机制、载体平台、方法手段,让党旗高高飘扬在中心工作阵地,让党徽始终悬挂在攻坚克难前沿,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党委与行政议事规则,严格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学校落地生根。
(二)坚持不懈强化思想建设。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首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持续提升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质效。构建“专家+骨干”宣讲队伍和“菜单式”宣讲服务模式,优化宣传宣讲供给。持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壮大正面舆论宣传,用好“一盟百站千员万圈”组织体系,构建一体发声、全媒覆盖、全员参与、内外联动的融媒宣传新格局,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三)全面打造过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加强学校党委自身建设,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积极创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院校;加强学院党组织建设,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着重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障中心工作,力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实现零的突破;加强党支部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3个,引领带动全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过硬。构建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在中青年教师、学术骨干、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根本,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并重,不断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四)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鲜明用人导向。大力选用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业务型干部培养,加大交流力度,强化教育培训,健全知事识人、素质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全链条机制。统筹干部编制使用,加大编制向基层倾斜力度,建设“小机关大学院”,树立大抓基层、建强基层的导向。着力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实现中层领导班子梯次配备良好、结构合理、团结坚强、领导有力。改革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担当作为,构建容错纠错、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精准问责长效机制,形成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持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深化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精准规范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党内监督与校内督查、财会审计监督、师德师风监督等形成合力。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六)努力凝聚事业发展强大合力。巩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自身建设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和台港澳侨工作,绘就高质量发展“同心圆”。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切实增强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认真听取老同志意见建议,扎实做好离退休、关工委、老教授协会等工作。加快推进校友组织和社会捐赠体系建设,强化校友资源开发,助力学校事业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踔厉奋发,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全面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