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特聘院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成果建立在多民族文化充分融合的基础之上,而齐文化正是中华文化景观中一处绚丽的奇苑。追溯齐文化的脉络不仅意味着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更意味着对中华文明的追根溯源。究竟齐文化起源于哪里,有什么特点,又对中华文明有何影响?本刊对王志民教授进行了专访。
高度发达的文明源头
黄河孕育了中华两大文明发源地,其一是发源于山西南部、黄河中部的河洛地区夏文化,其二则是中国东部北起辽宁,南到江浙、福建沿海一带的东夷文化,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齐文化继承的正是东夷文化的精髓。
“山东正处于东夷地区的腹心地带,在周天子还没有封齐国之前,山东这个地方就已经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了。”王志民教授如是说。考古发掘表明,在齐封国之前,围绕着泰山,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周边发现了大汶口遗址(距今约6500~4500年)、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苏埠屯墓地(距今约3000年),这些遗址体现的礼仪规格以及器物都验证了这一点。“比如龙山文化遗址挖掘出的蛋壳陶,即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也难以复制。这种黑陶黑如漆,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审美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王志民教授说。
周朝灭商统一天下之后,将联合诸侯灭商的最高统帅姜太公分封到了齐国,正是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形成了我们今天说的齐文化根基。那么齐文化有什么特点呢?“姜太公的立国方针有三条,首先是重用人才;第二是因地制宜,发展鱼盐业;第三是保留和传承了土著的东夷文化。”王志民教授说。姜太公的文化政策影响十分深远,“按理说,周天子分封姜太公以后,他应该在齐国推行周礼,但是他考察过后,认为东夷的文明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准,于是制订了一条文化政策叫‘因其俗,简其礼’,让老百姓保留他们的习俗,不去强行改变,这样一来老百姓很满意,就都归顺他。”正是在此基础上,周边归顺齐国的人越来越多,齐国也就成为了大国,后来重视人才、重视商业、重视传统文化以及不断吸收新文化的政策在齐国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才有重用管仲、晏婴、田氏等人,不计出身、唯贤是用、唯才是举,正是这种文化的影响,才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锐意创新的文化品格
齐、鲁文化常常相提并论,实际上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品格,如果说尊重传统是鲁国的特点,那么锐意创新则是齐国的文化品格。这种创新体现在制度、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三千多年前周天子把姜太公封到齐国时,齐国是土地瘠薄的地方,可是后来的齐国富国强兵,奋发有为,从贫瘠之地到富饶之国,成就了霸业,这与齐国的创新拼搏传统息息相关。
王志民教授说:“齐国做出了非常多的文化创新,这里不光是世界公认的足球发源地,也是多个文化项目的发源地,比如赛狗、斗鸡、博弈竞赛等,你看这些东西,都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在历史文献中找不到其他都城有这样的记载。”
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大部分诸侯国还在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时,齐国便开始大力发展工商业,为何齐国有如此超前的商业意识呢?王志民教授认为:“这其实也是齐国的一个文化传统。本来齐这个地方临海,是个盐碱地,非常瘠薄,农业很难发展。但是渤海这一带最适合晒盐,盐又是内陆这些诸侯国少不了的,于是利用海上的鱼盐和内陆国家交换就形成商业了。”奠定齐国强盛的两个核心人物姜太公与管仲,都曾于早年经商,深谙买卖之道。所以历史记载“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后来管仲推行“四民分业”的政策,士农工商各尽其责,对于齐国富国强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志民教授认为:“这是了不得的创新,专业人才的培育,城市人口从业的专业化从这里开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一种开拓、创新、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我觉得在齐文化里面体现得特别多。”
齐国立国八百多年,成就了许多个第一,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改革中有若干个第一,例如:“作内政而寄军令”,实际是最早的全民皆兵;齐长城应是最早、最宏大的长城工程;稷下学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等等,正是这种创新的文化品格催生了敢争第一的齐国精神。
兼容并包与百家争鸣
谈到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还是要重点谈谈诞生在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王志民教授指出:“稷下学宫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重大文化事件。这里是诸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没有稷下学宫,当时的诸子百家去哪里交流、争鸣?这是唯一的各种学派汇聚的争鸣之场。稷下学宫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立大学,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了。放眼世界,只有同时期希腊的柏拉图学院可以和它媲美。”
稷下学宫能够形成规模,并持续一百六十多年,离不开齐国文化的包容性。在齐威王、宣王时期,当其他的诸侯国忙于战争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则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这里不同派别的学者都有自己的府第,稷下先生与追随者们在此学习和生活。就像一个规模宏大的学府里,云集了众多的学者大师,如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慎到、田骈等等。当时,几乎诸子百家学派都汇集于此,有大师,有学生,达到数千人。为什么稷下学宫有如此吸引力?关键是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于各方学者,齐国统治者来者欢迎,来去自由,创造一个宽松的、适宜学术发展的环境。正是在这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齐文化精神的感召之下,诸子百家争鸣才在这里展开,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大观。
时至今日,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文化融合中,齐文化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髓,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忘初心,通古鉴今,探寻齐文化的源头,挖掘齐文化的宝藏,是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