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日下午,我院研究生论坛“在场·锐见”——赵德发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研讨会在2号教学楼219会议室顺利举行。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发有,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副主编虞金星、《中华读书报》编辑舒晋瑜、《文艺报》编辑行超莅临指导。副院长吕逸新教授、盖光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研究生参与研讨会。会议由副院长吕逸新主持。

会议伊始,吕逸新介绍了参会专家及研讨会流程,并对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首先发言。赵德发对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黄海传》研讨会表示感谢,并分享了自己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的历程、经验与感悟,使大家对《黄海传》的成书过程与主旨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随后,黄发有教授发言。黄发有高度赞美了赵德发先生的“君子之风”,并对赵德发早期在乡土文学写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高度认可。同时,他指出,《黄海传》对于海洋文学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打开了海洋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3级研究生代表的发言中,郭贤姝从黄海的前世今生出发,细数黄海的发展历程,总结《黄海传》的重要价值;王艺纯《黄海传》中的多重书写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重书写朱玉茹则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评价《黄海传》对书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解读。

22级研究生代表的发言中,孙熙悦从地方性与现代性两方面对《黄海传》进行分析;徐欣萌聚焦于《黄海传》中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文学建构,分别对《黄海传》中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海洋文化进行阐述;孙孟华从大历史与小历史、个人回忆、宗教信仰等独特视角对《黄海传》进行解读;刘丽君对《黄海传》的章节内容进行总结,指出作品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突出特点;宗小琰运用非虚构文学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认为《黄海传》探索了非虚构文学的传统边界;张悦立足于《黄海传》中作者的忧患意识,并指出忧患意识对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学们各抒己见,阐述了自己对长篇纪实文学《黄海传》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见解。


在专家指导环节,专家们肯定了研究生的个性化解读,对研究生阅读文本的宏观把控能力表示赞许。同时,专家们也分享了自己阅读《黄海传》的理解与感悟,并结合同学们的发言给予指导意见。曾攀与大家交流了《黄海传》中“见人、见事、见历史、见天地”的特点,同时提示研究生们应积极探寻海洋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何同彬则指出《黄海传》与作者以往作品的不同之处,即在文中融入了作者较强的个人性,体现出独特的风格。


陈宁从中西审美文化差异角度切入,认为《黄海传》运用了流动视角与多视角叙述,具有全面、超然的空间感;舒晋瑜对我院研究生研读《黄海传》时横、纵向结合的把握方式表示肯定,她指出《黄海传》是一种“行走文学”,同时提醒研究生们在写作文学评论时可增加情感的投入;虞金星认为赵德发的海洋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与同学们交流了如何体现纪实文学文学性的问题,建议我院研究生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应扩大阅读视野,多练笔、多切磋,以此提高文学评论写作能力。

张相宽从“田野表达”角度评价《黄海传》,对发言同学的论题给予针对性建议;行超对我院研究生们解读作品时的多元化角度表示肯定,同时提示研究生们应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自我阅读需求进行文学写作;盖光作《满江红·读赵德发先生〈黄海传〉》,以词传情、纸短情长,对赵德发及《黄海传》予以盛赞。专家们的解读及建议使同学们受益匪浅,为我院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最后,赵德发和吕逸新进行总结发言。赵德发对参会专家和研究生的高质量发言表示感谢,表示将会坚持创作,争取为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吕逸新表示,借此契机对学院研究生提出更高期待,希望研究生能够汲取专家意见,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创作、潜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创新能力。

此次研讨会搭建起研究生与专家学者沟通互动的桥梁,为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营造良好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