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马健,1995年出生,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23年度泉城实力作家,出版社编辑。有作品散见于《星星》《北京文学》《扬子江诗刊》《山东文学》《草原》《时代文学》《散文诗》等刊物,曾获第九届中国(海宁)·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佳作奖、山东省“新时代·新辉煌·新征程”主题文学征文比赛一等奖等。


采访记录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怎么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文学创作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您的哪些经历影响了你的文学创作?

我大概是大三时开始正式写作的,先前是零零散散胡乱写一些,当然,比起一些同龄人,我是写作起步较晚的。最开始也不是刻意想从事写作,不过,慢慢地,读的多了,写的多了,似乎也自然而然走上了文学写作这条道路。 

对我来说,文学写作给我的生活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在学校的日子,我经常会围绕“图书”打转,向一位位文学史上的大家取经。后来基本上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写一点东西。 

就学生时期而言,那时的社团任职对我的写作还是有影响的。当时我出去采访、写完新闻稿后,空闲的时间就会写一些评论文章、散文之类,投到校内的网站或报纸上,后来理工大文学院的不少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如果再往前追溯,童年的经历对我个人的写作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那时个人的内心很敏感,对周围世界也充满了好奇,不过,大多时候心思隐藏了起来。等到入了大学,那些潜藏的情绪和记忆似乎翻涌了起来,在推着我写下点什么。

2.您曾入围华文青年诗人奖,能给大家分享您得知这个消息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时得知消息的时候还蛮意外的,那时我还是一个学生,能入围已经十分开心,毕竟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当然,后来想想,自己仍有不足,还需要在这条道路上孜孜以求,攀登更高的文学高峰。

3.您的散文笔触细腻优美,诗歌意蕴幽长,您的文学作品(叙事逻辑、风格)在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了哪些改变? 

最初我读了一些比较偏优美语调的散文作品,可能那时候风格是有些受读过的作品影响。不过后来写多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感觉和笔风,近两年的文字可能思考性的东西比较多,文字也更加凝练了,这与我的读书经历和写作时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4.您在一篇创作手记中您写道“文字不仅仅是情感的倾诉,更是与读者内心的触碰与交流。” 您对文学创作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或者理念?

理念谈不上,不过这几年一路写过来,确实有了一些“自我”的认识。比如在自我的凝视和解读中,从字里行间去描摹和追寻心灵的语言、写作的原乡。以诗歌为例,我可能会尽可能避免成为语言的附庸,而是要在凝练的诗语中呈现一个能够令人沉思的范域。这个过程既是和自我的对谈,也是与读者的一种“交流”。

5.您的《九月香》《看戏》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这些作品是否与您的童年有联系?

这两篇散文都是我在大学本科期间写完的,后来经过了多次修改。它们与我的童年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对即将模糊掉的童年的映射。荷尔德林在诗中说:“我如收获到像痛苦一样多的财宝,我也要回到故乡。”于我而言,作为个体,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会洞悉世界,在诗歌的原乡中不断追问诗的本原、世界的本原。

6.在您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是否受到其他作家或作品的影响?

大学期间,我读了不少书。那时候从图书馆借书方便,我每周就会去图书馆“赊”点书来看。鲁迅、汪曾祺、莫言、迟子建、贾平凹、北岛、海子……那时候看到感兴趣的书就会借来读。后来接触到了国外的一些大诗人,保罗·策兰、米沃什、奥登,等等。自己多多少少都受到了这些作家和他们作品的影响。

7.怎么获得灵感?当灵感断流时,您是如何突破或调整的?谈谈你对创造力的理解。

我觉得创造力是一个作家自我灵感的一种显现,它不光是一种语言的创新、故事的创新,更是一种思维的呈现,而这种思维就需要灵魂上的“震颤”来实现。当自己觉得下笔比较难的时候,我往往会停下来,出去走走,读一些大家的作品,让自己放松下来,慢慢地,不知什么时候自然又会有想法和思路了,有时这种灵感的获得就在一瞬间,很难解释清楚。

8.您写作需要特定的环境或者时间吗?您的写作习惯是什么?

特定的环境和时间倒不需要,在家里或者户外,白天黑夜都能写,有灵感了就会写下来。我写作还是更喜欢用笔写在纸上,虽然字写得并不好,但我很享受那种笔尖摩挲的感觉。除非在路上突然来了灵感我会用手机记下来,大多时候还是写在纸上,目前攒下的草稿已经有不少了。

9.您平常喜欢阅读吗?您喜欢阅读什么作家或者作品?

当然喜欢,不过现在因为工作等原因,阅读的时间就压缩了。对我来说,倒没有说固定会阅读哪些作家、作品,比较随性,但我基本上都在看国内外名家的经典作品以及一些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会看柏拉图、但丁、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奥登、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也会翻看《诗经》《文心雕龙》《全唐诗》

10.您除了写作阅读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

除了写作、阅读,平时也会看看电影、球赛,假期时外出旅行,走一走,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

11.您面临过写作焦虑或者经历过写作困境吗?该如何克服?

有过。最开始写作的那两年吧,只知道写,后来就越来越迷茫了,尤其是对自己的诗歌语言、风格,越来越没有底气。有一段时间我停笔了,然后去阅读,去跟同龄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写作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了,我个人对诗歌也有了新的认识,这让我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12.您觉得文学创作什么最重要?一篇作品的灵魂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文学写作的灵感或者说“才思”是最重要的,当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一篇好的作品是多个方面共同合奏出的“交响曲”,但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灵感是至关重要的,有了灵感作家才能用语言和故事将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推动文字流淌出来的原初力量。

13.作为一个青年作家,您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近两年的打算很明晰,将自己手中的作品整理出来,出一部诗集,算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回馈。写作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也会尝试写一些小说和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提升,然后出更多的书。期望未来的某一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作家”。

14.包括大学生在内,有很多对诗歌感兴趣的年轻人,您想给这些“小白”推荐哪些诗歌作品和诗人? 

我觉得最开始读诗、学习写诗可以先从我们中国古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看起,它们可以培养个人的韵律感和美感。然后《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帮我们了解西方诗学的模样。如果想读近代或现当代的一些名家作品,中国的徐志摩、闻一多、穆旦、海子、多多、于坚、雷平阳等人的代表作品都可以去翻开读一读,西方的艾略特、聂鲁达、布罗茨基、帕斯、沃尔科特、希尼、特朗斯特罗姆等人的作品,可以去找来阅读。在读的过程中,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这样慢慢读下去,自然会深入进去,不断挖掘出自己感兴趣的点,获得自己的感悟。


撰稿:王圣洁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