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父为历史治水名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嘉祐六年(1061),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传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石枯木等。 

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义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者生平

 苏轼的为官生涯可谓是波折不断,苏轼生于宋仁宗年间,20岁时和弟弟苏辙进京会考,一举获得进士第一的好成绩。后来因为在王安石变法中持反对意见,屡次被王安石诋毁,官途一直不顺。

 1072年,苏轼不堪政党纷争,请求离开首都为官,在王安石的干涉下,得到了杭州通判的职位。43岁时又因为乌台诗案入狱,几乎送命,后来多亏了皇帝舍不得苏轼的才华,才有机会得以生存,但被贬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他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

 直到宋哲宗即位,苏轼担任礼部郎中等职位,直至礼部尚书,期间又被贬到海南岛,不幸的是,北还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终年64岁,孝宗赐其谥号文忠


人生领悟

人生起落无常,重要的是宠辱不惊。苏轼在诗词文章方面已经很出名了,但又遭遇了乌台诗案,人生的经历让他懂得了在受恩宠时不惊,在受辱没时不怕,一切好的坏的统统用最淡定的心态接着,生活该怎样过,还是怎样去过。

生活中,有些黑暗,除了坚强面对,别无选择。在黑暗到来的时候,真正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当人生突然跌入深谷,有时候奋力挣扎也只是徒劳费力,甚至越挣扎会陷得越深,倒如将自己从高压中解脱出来,留下多余的心,去赏一赏此处的风景。

 

         撰稿:严允菲

        初审:李乐乐

        终审: 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