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浩程

班级:广告2001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录取学校:厦门大学

录取专业:新闻与传播

任职经历:支点广告学社社长、文学院辩论队队员

获奖经历:大广赛国家级、省级优秀奖等

追求的后面没有句号,人生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听从内心的召唤,勇于迈出第一步,人生的风景就永远是新奇、美妙的。

 

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谈及择校方面,徐浩程说自己首先根据兴趣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和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就和满足感。因此,在选择学校时,他特别注重学校提供的课程和活动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相契合。但他并未完全依赖个人情感,而是结合了实际因素进行决策。徐浩程参考了先前学长学姐们的经验,通过学习他们的经历,他了解到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校园文化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他做出明智选择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徐浩程也考虑了报录比这一数据指标,选择一个报录比相对合理的学校,可以平衡自己的期望与实际可能性,避免过高的竞争压力。他还关注了考试题目和评分标准,了解这些帮助他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该校的学术要求,以及是否能够适应其评分体系。徐浩程在择校时不仅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且兼顾实际情况,通过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做出决策。这些有助于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事不避难,知难克难

  在艰辛的考研征途中,徐浩程勇攀学术之峰,面临重重考验。复习之途尤为崎岖:没有指定课本指引,考察方式变幻莫测,他需要自己找办法跨越教材边界以应对考试之需。这无疑提升了学习难度,使备考之路倍加艰辛。

  除了学业上的挑战,心态调整亦是一场硬仗。徐浩程认为正视自我是考研之旅的必修课。他深知,个中优劣非一成不变;在产生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的时候,应该辩证审视,不能忽略自身价值与潜力。

  尽管徐浩程性格内敛,但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其心态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起初,徐浩程满怀自信,坚信自己能够顺利考取。然而,随着备考深入,面对难题无法解答、答卷未能完成的困境,他开始逐渐自我怀疑。但人们总是在不断自我证明的道路上前进,需要持续练习,不断肯定自身的能力。为了调整心态,他选择了晚上散步回宿舍或每隔两周观看一场电影作为放松方式,放松过后便能迅速投入到专注的学习中。

  他坦诚地表示,在备考过程中多次遭遇瓶颈期,这需要他一次次地努力突破。就他个人,往往在放松的状态下,如观看电影《涉过愤怒的海》后的晚上,无论是与朋友交流还是睡前深思,都能为他突破瓶颈提供灵感。例如,曾在十二月仍未形成稳定答题风格的他,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整理出了一套答题术语和常用表达方式,最终在考场上得以顺利完成答卷。人生虽长且充满变数,但只要心怀热爱,即使面临困境,亦能勇往直前,静候成功的到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备考期间,徐浩程结识了一位笔友。他们时常通过电话交流,话题广泛,从不聊及学习,而是探讨着各种深远而富有意义的话题。这些对话虽看似漫无边际,却常常持续到深夜,不仅未带来疲惫,反而为他注入了无尽的精神力量。此外,徐浩程还结识了众多研友,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图书馆里,他们并肩作战,相互支持,共同肯定着彼此的付出与努力。

复试时的研友也令他印象深刻。他们共有四人,但仅他一人通过复试。其中一位备考南京大学,每日与他深入探讨广告学;另两位则分别备考厦门大学的学硕和专硕。遗憾的是,其中一位研友的复试成绩仅差零点几分,而另一位则因一分之差未能进入复试,最终调剂至上海大学。

这些研友在专业知识和心态调整上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并对幸存者偏差产生了反思。尽管其中或许有运气的成分,但他坚信,努力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徐浩程坦言,自己厌恶否定与绝对,幸运的是,他所遇之人、所经之事,皆能激发他奋发向前。人生旅途中,遇到能够激励自己的人和事,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正如他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可能孕育着转机,每一次交流都能带来心灵的滋养,而每一次的坚持与努力,都将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坚实基石。这正如一只始终站立在树上的鸟,它从不畏惧树枝的断裂,因为它所信赖的并非脆弱的树枝,而是自己强健的翅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奇迹,唯有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方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在考研的过程中,徐浩程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并未局限于教材内容。他致力于拓展自己的专业综合素养,运用本专业的视角去深入解读社会现象。他深受施拉姆的启发,那句“新闻学院应该基于一个假设而建立,即它所培养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具能力去理解和探讨他们所处世界的学生”成为他的座右铭。因此,他时常思考如何从理论层面去阐释和理解世界。

备考期间,他不仅钻研专业课书籍,还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毛泽东选集》与《周恩来选集》,并对波普艺术有所了解。这种跨领域的学习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储备,更为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世界。他坚信,所有知识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时也会在应试答题中得以体现。

大学四年的时光即将走到尽头,徐浩程深有感触地说道:“虽然未来的道路尚不明朗,但正如尼采所言,我们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在当下,迷茫或许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在迷茫中,我们不应停止向内心探求,而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而非沉浸于外在的纷扰,以至于忘却了真实的自我。”

大学的教育给予了他许多宝贵的收获。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各种事物,他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定义,而是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探寻多元的视角,学会了不去轻易否定,而是更多地给予肯定。在心态上,他领悟到了急躁无济于事,保持适当松弛感或许才是最佳状态。

 

学长寄语

“很早时候,一位老师在课上送给我们一句话,‘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下则无’。这句话常常敲打着我的心,让我去仰望,去想象,最后成为。眼光往上看一些,步子往前进取些。对了,不只是行动,过程里要知道自己是要做些什么,成为什么。因此,要反思,要求己。毕竟,卷卷的浪花拍向岸时总是舒展着身体。卷不是目的, 岸也不是终点。成长的意义是向内的。愿大家可以少些焦虑,多些自信,保持心底的那份热爱赤诚去走更长的路。”

 

撰稿:钟丽莎 罗晶晶 徐俊君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