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1989年5月生,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学文献、传记文学与文化。现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文系主任。主讲本科生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生研讨课》,研究生课程《古典文献学专题》。主持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山东省教育厅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专项项目一项,淄博市社科重点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

获奖荣誉:淄博市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理工大学2023-2024年度优秀教师;山东理工大学师范生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山东理工大学师范生演讲比赛优秀指导老师;两次荣获学院文传先锋党员荣誉称号。

                                                     因材施教 润物无声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的能力、爱好以及职业规划、毕业目标各有不同,身为一位他们的班导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差异和不同诉求。李贺在当班级导师时,除了固定的班会和集体座谈外,尽量做到和每位同学都有针对性的交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目标,推荐相关的学习书目和实践内容。对于自己的教学班,李贺对学生的培养也不仅仅停留在课上,他认为第二课堂的交流与指导反而更重要。办公室、篮球场、课间走廊、电话、社交软件等都是他与学生交流的场所和方式,经常有学生在社交软件上找李贺交流考研和就业的问题,他都会倾囊相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更加注重技能提升和思维训练。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很多,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李贺认为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道热肠 恪尽职守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工作的过程中,李贺也曾遇到诸多挑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刚工作的前两年教学质量评价偏低。对此,李贺认真分析原因,得出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他对课堂表现要求比较高,学生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学习,他都会及时督促,甚至严厉批评;第二是课下学习任务较多,且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他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再强制要求所有同学完成诸多课下作业,而是因材施教,乐于推荐课下阅读材料,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不过,严厉的“毛病”依旧存在。李贺说:“我不是不在意教学质量排名,而是不愿意盲目改变教学的原则,受其约束。”

   李贺真心为学生着想,不会仅仅为了迎合外界评价而随意改变教学方法。当李贺因平时作业太多而被吐槽的时候,收到了一个考研同学的信息,感谢李老师以前让她背了那么多东西,从而能在未来的应试中对答如流。李贺也同样感谢这位学生,让他知道自己的教学并不是失败的,更坚定了选择教育的信心。每当有教过的学生找到好工作、指导过的学生考研上岸、在各类竞赛获奖,他的内心都会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李贺后来也不再过分在意排名,而是脚踏实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弦歌不辍 良师诤友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问到作为老师的成就时,李贺是这样回答的: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生的成长与收获。这两年,李贺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张引、朱军、王晓梦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最终文苑学子共荣获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还指导学生获山东理工大学演讲比赛一等奖、学院荣获山东理工大学师范生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等。此外,连续两年都有李贺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被推优至校级。这些成就背后,是李贺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的付出。他深知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挑战。在未来的日子里,李贺将继续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李贺深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是关键。他以指导师范生技能大赛为例,说明了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尽管最初缺乏经验,但他并未退缩,而是积极寻求各种资源,包括研读相关书籍、观看视频,甚至向中小学名师请教,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李贺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技能,也丰富了自己的教育经验。他坚信,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科研素养更加提升。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李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

撰稿:张源奚 陈星宇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