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我院“在场·锐见”研究生论坛——魏思孝长篇小说《土广寸木》研讨会在2号教学楼219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主任、教授钟进文,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黄发有,《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刘大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副教授赵坤,中国作协创联部副研究员、评论家刘诗宇,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晴飞,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作家崔君,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淄博市作协主席宗利华,淄博市作协副主席、山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魏思孝,淄博市文联创作室主任田裕娇,青年作家李桢莅临现场。我院院长张艳梅,副院长吕逸新、翟羽佳,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导师代表及研究生参与研讨会。会议由翟羽佳主持。

    会议伊始,张艳梅介绍了我院“在场·锐见”研究生论坛自创办以来取得的良好成效,并对参与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翟羽佳介绍参会专家。  

    《土广寸木》作者魏思孝发言。他表示,介入视角在创作过程中尤为重要,写作者不同的创作视角将会完成不同的故事。他扑身于土地,深入挖掘当代农村,聚焦村庄众生相。同时,他对淄博市作协与淄博市文联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专家发言环节,黄发有首先对本次研讨会表示肯定,认为研讨会形式新颖,紧跟文学动态,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互鉴的平台。宗利华从《土广寸木》的内容和语言着手,概括作品脉络,对魏思孝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沉浸其中的创作姿态表达了高度赞赏。王晴飞指出,魏思孝的作品摆脱了乡土文学写作传统,剥掉了文化和政治的束缚,同时也说明作品中文学秩序与现实秩序的问题。刘诗宇对比不同时期的乡土文学,认为《土广寸木》让远离乡村生活的人认识到当下乡村的真实样貌,也提出写作应该打破短、中、长篇小说之间的壁垒。崔君提到乡村和城市之间存在不同的话语体系,小说对话不仅有利于刻画人物,更能承接小说脉络。田裕娇认为魏思孝的作品消除了虚构和非虚构的边界,不在任何一个既定的文学传统里。李桢将魏思孝的作品风格与其个人魅力相联系,表示他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日常写成耳目一新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他本人的幽默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在2023级研究生的发言中,王明洋聚焦快速变化的乡村环境,探讨人们如何在广阔天地中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王艺纯在后乡村图景下书写乡村新常态,挖掘新时代下的乡风民俗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郭贤姝以“涩味”为切入点,从咸涩、苦涩、酸涩、艰涩四个维度评析生活、命运、情感和文字;朱玉茹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提出我们不应只是乡村变迁的旁观者或记录者,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在2024级研究生的发言中,陈晓娟从土地情节、亲情表达、邻里关系三方面入手,探析了《土广寸木》中的乡土人情;石洁结合作品叙事的结构、色调和主旨,分析作品中的离合、冷暖和生死;刘美娟关注作品中的非虚构叙事,认为作者的具身体验赋予作品可触摸的现实温度;辛颖把关注点转向乡村女性,细致分析《土广寸木》中“老付”这一人物,归纳了乡村女性勤劳、坚韧、执着的形象;王世森将《土广寸木》中的“辛留村”与《祝福》中的“鲁镇”相联系,探寻当下村民的生活困境与救赎以及乡土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李静文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认为《土广寸木》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一次深刻挖掘,更是对现代人心灵归宿的一次深情呼唤。          

    在专家指导点评环节,专家们肯定了研究生的个性化解读和为此次研讨会所做的充分准备。黄发有指出,对作品的把握不仅要进行理论分析,还要回归到作品主题的认知上。他肯定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建议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形成更有针对性和延伸性的思考;刘大先指出评论文章与鉴赏文章不同,前者注重对作品的技巧、创意以及其传达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专家与同学们进行即兴交流,为我院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评论写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随后,黄发有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气氛活跃,观点新颖,赞扬了我院近几年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发展成果,同时对所有研究生提出更高期待,希望同学们在实践中学有所得,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在学术板块取得更好成绩。此次研讨会为我院研究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专家们通过自身经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研究视野,同时也对我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于佳楠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