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广告2101 姓名:毕芦慧 专业成绩:1/86 录取结果: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专业 任职经历:现任辅导员助理,曾任院学生会创业就业部工作人员、青春在线网站媒体中心主任及副站长 获奖经历:获国家奖学金、根德奖学金等5项奖学金及“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10项荣誉称号。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级部奖励9项,校院级奖项40余项。 座右铭: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它不择土壤,无论湿地还是河岸,都能扎根生长,正如才华不拘泥于环境,在任何地方都能熠熠生辉。芦苇用自己的独特之美,装点着大自然的画卷,而才华则以智慧和创造力,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在探索自我与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对于毕芦慧而言,这盏灯便是她对新闻传播学的深刻热爱。她坚信,兴趣是最佳的驱动力,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拥有了不断前行的勇气。 毕芦慧对新闻传播学的热情,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自内心的深切向往。她渴望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用自己的笔触和镜头记录时代,传递真相。为了这份热爱,她在选择未来求学之路时,格外谨慎而又坚定。在广泛收集信息、认真听取老师建议,并结合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深思熟虑后,毕芦慧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所学院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研究成果,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 南昌大学不仅是毕芦慧心中的理想之地,更是她线下复试的首次尝试。在这次复试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她都表现得尤为出色,期间有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南昌大学的截止填报时间是9月16日,但系统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截止时间是9月12日12时,而毕芦慧在最后一小时才发现这件事。她争分夺秒填写系统,按要求整理个人材料,终于在11:50几近卡点按下了“提交”。当天13:30系统上就出现了“允许复试”的字样,这也是预推免阶段毕芦慧收到的第一个复试通知。然而在短暂的激动之后,她陷入了犹豫和纠结:一方面,14日上午就要开始考核,时间非常紧张;另一方面,南昌大学的考核多元且全面,包括笔试、中文面和英文面。虽然毕芦慧七月份参加了一些院校的线上夏令营,拿到了比较满意的offer,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可面对即将首次踏上的线下行程,心中不免有些发怵。经过认真考虑,她不想放弃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最终在凌晨4时踏上了前往遥墙机场的大巴,尽管因飞机延误不得不改签高铁改变原定计划,但她始终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时间背诵重点与模拟面试。令人惊喜的是,南昌大学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成为她线下收到的首个offer。 从热爱到选择,从梦想到现实,毕芦慧用她的行动诠释了追梦人的执着与坚定。
自踏入学术殿堂起,毕芦慧便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在广告学领域中的并重地位。她以坚实的学术基础为基石,以对广告学的无限热爱为驱动力,不断在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学业上,毕芦慧展现出极高的自律与专注。课堂上,她总是全神贯注地聆听,积极参与讨论;课后,她则细致入微地复盘,确保每一项作业都能高质量完成。她擅长时间管理,习惯于在作业布置之初就精心规划,预估完成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执行步骤。毕芦慧巧妙地将空闲时间以课程节数为单位划分,记录在备忘录中,使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变得具体可感、心中有数。她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初步构思和模拟,如下周需准备课堂展示,她便会利用上下课途中或用餐时间构思大纲、模拟环节,确保正式准备时能够有条不紊、逻辑清晰地推进每一步工作。这种高效且富有策略的学习方法,使她在学术道路上屡获佳绩。在这个过程中,毕芦慧与导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她主动请教问题,认真完成任务,并在学术研究中积极发表见解。导师对她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保研过程中为她提供了宝贵的支持。这份师生情谊,成为她学术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专业学习,毕芦慧还注重个人兴趣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追求多维全面发展。她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竞赛与实习项目,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历。在科研实践中,她深化了对数据收集、研究设计、核心问题聚焦及方法选择的理解,显著提升了文献综述、调研及论文撰写能力,为未来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科竞赛中,毕芦慧通过参加大广赛、学院奖等专业类赛事与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综合类赛事,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提前洞察了未来职业方向,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在职业规划方面,毕芦慧更是未雨绸缪。她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通过实习经历明确了职业选择方向,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简历、丰富经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在保研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毕芦慧深知学术成绩、科研经历与英语水平是三大关键要素。学术成绩作为保研的基石,不仅反映了她严谨的学习态度,更彰显了她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而科研经历,则是她展现研究潜力与创新思维的闪亮名片,备受高校与导师青睐。至于英语水平,作为硬性门槛,更是她不容忽视的挑战,相较于其他条件(如论文、奖项、荣誉等)所处的弹性范围,高校往往会对学生的英语等级作出通过四级、通过六级以及六级500分以上的明确规定,因此提升英语水平尤其至关重要,流利的口语表达也是面试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面对保研路上的重重挑战,毕芦慧从未退缩。学术压力与心理压力,如同两座大山,压在她的肩头。为了提升学术成绩与科研实力,她广泛阅读学界前沿论文,精益求精,与老师深入探讨学术问题,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并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掌握了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更对应用型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她还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合作,拓宽了学术视野,掌握了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 然而,对毕芦慧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心理压力。作为一个容易焦虑和内耗的人,保研的长周期与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她倍感煎熬。每当看到其他同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收到入面通知的帖子,而自己登录系统查看却是一次次的默拒,她的心情跌至谷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幸运的是,她并未被这些困难击倒。在朋友的陪伴与鼓励下,她学会了调整心态,以平常心面对每一个结果。她约上好友散步、到大自然中放空,让心灵得到慰藉。在朋友们的倾听与鼓励下,她逐渐重拾自信,学会了专注于自己能够把握的事情,努力不留遗憾。 如今,回顾保研之路,毕芦慧感慨万分。她深知,这段经历不仅是对她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对她心态与毅力的磨砺。正是这份坚持与突破,让她在保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也为她的未来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研智略,培风图南 毕芦慧向我们分享了她的保研攻略,希望能为正在保研路上的学子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获得名额:精准准备,稳扎稳打 毕芦慧深知获得推免名额是保研的第一步。为此,她仔细研读了学院官网发布的推免细则,详细了解了推免要求和流程。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当学校下发通知后,她迅速将自己的论文、证书等证明材料分类排序,汇总提交,成功获得了推免名额。 投递学校:信息为先,全面出击 拿到名额后,毕芦慧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投递过程。她关注了大量新传保研相关的公众号和博主,收藏了感兴趣的高校官网,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报名信息。投递过程中,她仔细研究每所学校的报名要求,无论是系统报名还是邮箱报名,她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确保申请材料完整、准确。 准备复试:全面复习,灵活应对 收到复试通知后,毕芦慧开始了紧张的复试准备。她复习专业知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精心准备自我介绍。面对多所学校时间冲突的情况,她冷静分析,权衡取舍,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面试经验:逻辑清晰,自信应对 谈及保研面试的经验,毕芦慧表示,首先要对简历和自我介绍做到充分熟悉,确保能够清晰准确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其次,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清晰,作答完整。最后,要对每场面试进行复盘,认真反思自己的表现,制定改进计划,提高应变能力和自信心。 面试官在面试中通常会进行简历面、专业面、英文面及压力面,常见的问题涉及个人背景和学术经历、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对报考专业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等。毕芦慧建议,面对这些问题,要保持冷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展现自己的真实实力和潜力。 在保研过程中,毕芦慧还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事项: 一是要密切关注报名时间节点,避免因错过截止日期而失去投递机会;二是要重视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每一份材料都符合院校要求;三是要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及时与目标院校保持联系,了解申请进度和需要补充的材料等信息。
感恩载德,与有荣焉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与陪伴,毕芦慧的心中充满了对身边每一位帮助者的深深感激。 她首先感谢的是父母,他们一直坚定地相信毕芦慧,无论她做出什么决定,都给予无条件的支持。这份来自家庭的温暖力量,成为了毕芦慧不断前行的坚实后盾。 谈及学业生涯,毕芦慧满怀感激地提到了学院的培育之恩。在文苑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她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院领导老师的悉心培养和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这些恩师的教诲,如同灯塔般照亮了她的求学之路。 在遭遇挫折与焦虑时,是姐姐们给了毕芦慧最大的鼓励与安慰。她们耐心解答问题,传授经验,让毕芦慧在困境中找到了方向,重拾信心。此外,毕芦慧还特别感谢了身边的好朋友。无论是出发面试的路上的加油打气,还是失意时的贴心开解,他们都成为了毕芦慧长久而稳定的精神依靠,陪伴她度过了每一个难关。 最后,毕芦慧也感谢了自己。她勇敢地走完了这段充满挑战的路,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梦想的力量。 在感恩中前行,在陪伴中成长。带着这份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与支持,毕芦慧将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用她的热情与才华,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心灵寄语
撰稿:周奕伶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