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有一天,陈仲子回到了家中探望母亲。此时,他的哥哥陈戴正在家中,而有人送给陈戴一只鹅作为礼物。陈仲子立刻表示对哥哥接受这种礼物的行为不满。他认为哥哥作为官员,应该廉洁奉公,不应该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或礼物。

过了几天,陈仲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儿子的口味,将那只鹅杀了做成菜肴给他吃。陈仲子并不知道这鹅的来源,便欣然接受了母亲的好意。然而,就在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的哥哥陈戴从外面回来了,看到了这一幕。陈戴看到弟弟正在吃自己之前接受的鹅肉,便讥讽他说:“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陈仲子一听这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吃的竟然是那只他认为不义的鹅肉。于是,他立刻跑出门去,把吃下去的鹅肉全都吐了出来。



 




人物介绍



陈仲子(公元前347-公元前262年),亦称陈仲、田仲、於陵仲子等。他13岁时被送到齐国最好的学校稷下学宫学习,19岁时开始在稷下学宫讲学,并形成自己的学说。他抨击贵族阶层的骄奢淫逸、争权夺利和鱼肉人民,主张廉洁自律。齐威王非常赏识陈仲子的才能,想聘请他担任大夫一职,陈仲子坚辞不就,连夜逃回了家。22岁时,他辞别母亲,携带妻子,潜居到楚国。楚王三年之内两次派使者持重金聘他为相,他亦坚辞不受。最后,他来到长白山下的於陵居住,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交诸侯”的处世原则,我行我素。他“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自耕自食,潜心著述,成为“於陵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廉洁派。陈仲子终因饥饿去世于於陵长白山中。

陈仲子主张廉洁自律,反对贪欲,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他提出“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交诸侯”的处世原则,拒绝与世俗同流合污。同时,他也关注社会公正和民生疾苦,对贵族阶层的腐败和鱼肉人民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后世启迪



陈仲子拒鹅的故事寓意深远。他警示我们廉洁自律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坚守的底线。陈仲子虽然身处贵族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被世俗所同化,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廉洁信念。他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或礼物,甚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不义的鹅肉后,也毅然决然地将其吐出。

最终,陈仲子选择了一种清苦的生活方式,但他却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告诉我们,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富足。只有当我们真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时,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和诱惑,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不用作商业用途。


编辑:严允菲

初审:徐俊君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