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时期文坛的璀璨星辰。他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以其博学多才和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诗篇,既有波澜壮阔的豪放,也有细腻入微的婉约,他的文学贡献,如同江水滔滔,绵延不绝。
苏轼以其自由奔放的文风和卓越艺术修养,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沉。
他的词作,更是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词风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豁达,又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激昂。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涵养,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他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更在于他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诗词鉴赏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赏析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二月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创作了这首词。
《行香子·过七里濑》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通过对七里濑优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功名虚无、江山长在的人生哲学。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后三句从不同角度写溪水。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下阕开头两句写山,中间插入议论感慨,最后再以写山作结。全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有机结合,其语言清丽,意境广渺,既有幽美的画面,又含深邃的哲理,刚柔相济,韵味深远。
全词清疏明丽,高迈洒脱,刚柔并济,既有幽美的画面,又含有深邃的哲理,引人沉思。词中通过对七里濑景色的描绘,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哲学意蕴与个人风格
苏轼在《行香子·过七里濑》中展现了他深刻的人生哲学。他通过描绘七里濑的自然风光,传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强调了顺其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他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来揭示名利的虚无,认为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最终都难逃历史的遗忘。苏轼提倡回归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认为真正的美好不在于世俗的名利,而在于自然的永恒。他用“人生如梦”的感慨,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和虚幻,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这些哲学思想体现了苏轼超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平和的生活理念。
苏轼坚持“自是一家”的词学创作哲学,目的是让词的审美价值与诗相媲美,这构成了他的创作理念。他将传统婉约词的女性化表达方式拓展为豪放词的男性化表达方式,将原本仅用于表达情感的文字扩展为用于表达个性和抱负的文字。苏轼的词作中,既能看到豪放的风格,也能看到婉约的风格,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
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在现代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与价值,蕴含着深刻思想内涵。面对仕途波折,苏轼始终能以豁达乐观之姿应对,为现代社会中在压力与挫折下挣扎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处世的智慧,引导人们构建坚韧精神世界。
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恰似一座灯塔。北宋社会矛盾交织,文人在仕途中沉浮。苏轼于词中感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这是对名利的超脱洞察,映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理想与人生哲学间的思索,反映了时代洪流中个体精神的觉醒与内省,为后世窥探北宋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珍贵视角。
此词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关键符号。七里濑因苏轼的词句声名远播,词中的山水景致与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为地域文化的瑰宝,唤起人们对北宋风貌的文化记忆,强化了文化的代际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散发着独特魅力,彰显出其不可磨灭的时代文化价值。
撰稿:黄怡菲
审核:李乐乐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