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日下午,我院“在场·锐见”研究生论坛——《无法完成的画像》研讨会于2号教学楼219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评论家崔庆蕾,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教授孙书文,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丛新强,《百家评论》编辑、青年学者孙涛,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作家李浩,山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家刘玉栋,青年作家、淄博市签约作家李桢莅临现场。我院院长张艳梅,副院长翟羽佳,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方向研究生参与研讨会。会议由翟羽佳主持。

会议伊始,翟羽佳介绍了参会专家与研讨会流程,并对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李浩对联合举办研究生论坛的设想进行简要介绍,他表示,本次论坛以作品为契机,为山东和河北文学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深度探讨当代文学创作趋势、特点的平台,同时也是深化两院合作的重要举措。李浩希望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我院能有更紧密的合作,期待将研究生研讨会发展为新型学习模式,并希望两校学生能相互沟通交流,共同进步。同时,他对淄博市作协与淄博市文联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随后,我院与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十位研究生依次发言。刘小杉阐释了刘建东小说神秘性面貌的呈现与构成,认为神秘性的存在给小说平添了悬疑性、可读性与陌生化效果,并使读者思索的神经末梢触摸到现实社会语境下人们的精神难题与精神隐秘之处。汪文雨关注《无法完成的画像》中的个性情感与集体记忆,认为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客观地描绘了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深层情感世界,以及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情感体验;刘亦芳关注到作品中总是不出场的父亲形象,认为这类人物是小说背景性的存在,贯穿整个小说之中;陈晓娟从作品的叙事艺术,探讨其如何通过叙事空间的转换和“物转向”的叙事策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革命历史的新视角;张旭彦关注到刘建东小说中空间与对立的叙事模式,认为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对记忆的某种锻造将一种魔幻的感觉赋予其中;辛颖从叙事视角、叙事意象、叙事节奏三个方面对小说集进行探讨,揭示个体与时代之间相互交织的紧密联系;张英皎选择在守序与冒犯之间谈这部作品,并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夜游倾向”作为一条线索展开讨论;刘美娟探析了董仙生的人物形象指出该人物为读者提供了对当代知识分子人性光谱的深刻洞察;缪晨蕊从“生存困境的书写”“内心的挣扎”“自我救赎的可能”三方面对这部小说集进行深度解读;李静文从童话、精英症与自性迷思三个关键词入手,探析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纵深无极的心灵空间。


在专家指导发言环节,专家们肯定了研究生的个性化解读,对研究生对阅读文本的宏观把控能力表示赞许,同时对各位发言人的论文提出建议并表达了自己对《无法完成的画像》的理解与感悟。崔庆蕾从解读小说人物形象着手,深挖作者创作意图,指出小说暗含的对整个时代物化现象的批判性与反思性意味;孙书文详细分析了小说人物“董仙生”这一名字的内涵,赞扬了该小说的叙事艺术并指出其背后影射的关于文学价值论这一更为宏大的命题;丛新强指出该小说并非只是一个平铺直叙的革命性故事,其内涵丰富而复杂,具有模糊性,强调阅读者应从多角度进行理解把握;孙涛对发言人的论文提出了颇具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并指出小说中的十一篇作品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题材,引导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何将两种不同的题材纳入到这一小说体裁中去,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等问题;刘玉栋认为《无法完成的画像》是短篇小说的创作典范,从语言、题材、写作手法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小说的创新之处,赞扬了其呈现的人性与情感的力量;李浩从作者创作经验与人物塑造两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肯定了此次论坛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在场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会议最后,张艳梅作总结发言,她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此次论坛为学院师生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借此契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继续关注两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交流与合作。

此次研讨会搭建起研究生与专家学者沟通互动的桥梁,为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利于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也为两院密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两院合作交流,为推动文学创作与研究注入新活力。

撰稿:郭凤颖 韩乐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