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由我院主办,贵州人民出版社,淄博市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淄博市作家协会,淄博市评论家协会,淄博市钟书阁联合主办的“李浩主编《印象中秋》读者分享会”在海岱楼钟书阁顺利举办。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浩,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淄博市作协主席宗利华,我院院长、教授张艳梅,我院学生代表以及市民读者等出席和参加活动,分享会由我院副院长、教授翟羽佳主持。


   会议伊始,翟羽佳介绍了与会嘉宾,表示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浪潮下,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民族瑰宝,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温度,李浩主编的新书《印象中秋——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应时而出,宛如一座桥梁,横跨文学与文化的河流,引领我们穿梭于中秋佳节,在历史纵深与现代映照之间深度探寻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精神脉络。

   

   李浩讲道,主编该系列图书意在用不同大家的文笔带领读者进行一段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美感的旅程,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谈及自己对中秋节的印象与情感,他认为作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的神经末梢,能将敏锐的感受扩大化;阅读带来的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那些文字能够勾起读者与作者心中相通的东西,文字带来的情绪共鸣让他相信自己与有共同阅读感受的孩子们是同一时代的。


   宗利华表示,该书的编写是意义鲜明的,各位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俗不同的大家创作的作品齐聚一起,这种文化上的团聚也正如中秋佳节的团聚一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回忆普遍性的情感。


 张艳梅表示,中秋包含了离乡游子的乡愁,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寄托,在文学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精神意义,生命意义上都是具有话题性的。谈及生长于农耕文明的人与“Z时代”青年对于中秋节的不同理解,她希望通过阅读让更多年轻人与传统文化节日建立一种情感的互联。她讲道,我们不必去追寻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因果关系,文化的存活就代表了它本身的生命力,而这个道理对于当下年轻人也具有启示作用,年轻人不必和未知的未来较劲,对抗还未到来的东西不如顺应生命、感受当下。


 我院学生代表、现场读者踊跃交流,分享了个人对中秋节的感悟并进行提问,李浩老师予以耐心解答,亲切地与读者互动,现场氛围热烈融洽。

 此次分享会的顺利举办, 恰似一颗文化种子播撒于淄博文学的土壤,有望生出更多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书写、创新性传承的硕果,拓展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

撰稿:刘姿涵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