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齐宣王召颜斶,见面便令:“斶前!”颜斶却道:“王前!”宣王不悦,左右亦责其无礼。颜斶直言己前为慕势,王前乃尊士,宁王趋士。宣王怒问王、士谁贵,颜斶称士贵,并以秦伐齐时对柳下季墓与齐王首之令证之,言王头不及死士墓,宣王默然含愠。左右复言王土广、贤士附,而高才之士却为匹夫、贱役,颜斶驳之,述上古大禹时诸侯因重士而万国林立,舜起于农亩为天子,汤时有三千诸侯,今之诸侯寡,皆因士之得失。引《易传》警言无实喜名、无德望福、无功受禄者之祸,唯得士者可建功扬名,如尧、舜、禹、汤、文王。又据老子语,明侯王称孤道寡乃尊士之举,尧、舜禅让,成王用周公,皆因知士贵。宣王遂叹君子不可侮,愿拜颜斶为师,厚待之。颜斶辞谢,以璞玉喻己,虽贵却失天然;士得禄位亦伤本真。愿归乡,安步当车,粗食如肉,无讼即贵,守静自怡,而后拜别归乡。


故事梗概

  齐宣王召见颜斶,令其上前,颜斶却让宣王上前,宣王不悦,左右也指责他。颜斶称己上前是趋附权势,王上前才是礼贤下士,宣王问王与士谁贵,颜斶以秦令中对柳下季墓和齐王头的处置为例,称士贵。宣王沉默不悦,左右又说士低贱,颜斶则列举大禹、舜、汤时代的情况,阐述得、失士人的影响,还引用《易传》《老子》之语,说明国君应重视士人,宣王愿拜颜斶为师,许以优厚待遇,颜斶以璞玉自比,辞谢回乡,愿过平淡生活。


后世启迪

  战国齐宣王时代,齐国内忧外患严重。但是齐宣王一味沉迷于表面的浮华,贪图“招纳贤才”的美名,却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任贤举能。因此,颜斶现身说法,阐明利害。最终说服了宣王,并且拒绝了宣王的优待,潇洒离去。这段事迹对我们来说有着极为深刻的借鉴意义。无论什么时候,人才是国家竞争中非常重要的资源。正如颜斶先生所言:“士贵于王。”我们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并且要能够识别真正的人才;其次我们也不能羞于向人请教,我们应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才能获得成功:另外,不要图慕虚名,要务实,具备与自己的要求相符的德行和才能。颜斶拒绝宣王的封赏,选择返璞归真,启示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钻研学术,追求内在的充实与满足,不要被物质左右;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应因外在的地位、财富贬低或高估自己,不要盲目攀附权势。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在面临外界的诱惑或者是压力时,应该坚信自身价值,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颜斶凭借才学智慧应对齐王,大学生要明白知识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素养;颜斶敢于在齐王面前直言,保持独立人格。大学生也应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不盲目附和;颜斶以国家利益为重,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撰稿:王雪蓉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