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橘子您拿好,最东边那个窗口就是陈大夫的义诊窗口了。”
“谢谢啊,你这小姑娘还真是热心!”邻居庞大姨接过橘子,莞尔一笑。
我叫杨娟,是社区义诊的引导志愿者之一,负责给前来义诊的居民们引导路线,赠送义诊礼品。大学毕业,学无用武之地,找不到活儿,打算先从基础的志愿服务融入这个复杂的社会。
刚打包好下一筐橙里透红的砂糖橘,同事焦急的呼喊声便顺着地上贴的引导箭头钻进我的耳蜗,“娟啊!得麻烦你过来一趟!”当我马不停蹄地赶到时,只见手足无措的 外地人同事还有操着浓重山东地方口音的伛偻老汉,两人鸡同鸭讲,大眼瞪小眼。
好在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大爷成功对接。
“恁这边还要志愿者不?”
老人在反复嘟囔着,我的耳蜗也在反复确认。我将顺手提来的一筐砂糖橘塞给老人想把他打发走,“大爷,不好意思啊,我们这志愿者只招五十岁以下的成年人,喏,这是我们的礼品。”
“咹?行吧。”老人抿着嘴低垂了头,接下一提光泽鲜亮的橘子,一步一顿地离开了。
忙活到霞光垂到耳边,义诊终于结束。无数和蔼的笑语在脑海中闪过,温柔地剥落我浑身的疲乏,像剥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想到伛偻老人,他沧桑布满沟壑的面容令我难以忘怀。
正思索时,那个熟悉的身影现在眼前:他坐在公园的木椅上,正努力剥着橘子皮。
我走上前去。“大爷,天色不早了,趁还能看见路,早些回家吧!”
“唉,到处都不留俺当志愿者。”老人低首叹气,还在用他指甲剥落、留着一条长疤的右手抠弄着橘子皮。
我不禁犯了疑,询问老人为何在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出来寻这苦差事。老人答,不想被人们忘记。原来老人年轻时是抗美援 朝的志愿军,妻儿早逝,往日故人也纷纷离去。他想要被人们记住,想要没有利益趋势,只是凭着一腔热血便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感动被人们记忆、流传下去。也许这种愿景对许多人来说过于高大缥缈,但对于这位时代的亲历者说,它是感动,它是信仰,它是攥在手心的决心,是流淌在每一寸血管的热浪。
“可俺什么都做不了。”老人仍然剥不开那橘皮,喃喃道:“垂垂暮已,做不出什么贡献,也会被人遗忘。”
“大爷,您想过写书吗?像朱彦夫他老人家一样。”我三下五除二剥了个橘子塞到他手中。
朱彦夫,对老人来说是个熟悉的名字,虽为见过这位英雄本人,但他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定会流芳百世。
“俺文化水平不高啊,更别说写书了。”老人苦笑,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
“我学文学的啊,大爷!”想到学有用武之地,我不禁眼前一亮。
于是那天我和大爷一拍即合,帮他记录。但我要求志愿活动,不要报酬。
以后的每周天下午我都会去大爷家,大爷躺在竹摇椅上,眯眼晒着太阳,将惊心动魄的战火故事于我娓娓道来。坐在一边书桌上的我手不停挥,掌中紧攥的笔让我感到热烈而奔放的生命,窗棂漏下的光束里飘着记忆的银屑。暮色漫过页脚,我轻轻合上墨迹未干的笔记本,封存了一整个时代的星河。
撰稿:杨双毓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