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50329145404.jpg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历史渊源


秦汉萌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鱼子纹”丝织品,印证了2000多年前的扎染雏形。  

唐代鼎盛:唐朝“绞缬”风靡宫廷,白居易诗中“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描绘了其华美。  

丝路远播:随商队西传至西域、波斯,东渡至日本、东南亚,与各地工艺融合。  

民间传承:云南大理周城白族“疙瘩布”、贵州苗族“叠染”等,将扎染融入服饰与生活仪式,成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现代新生:2016年入选中国非遗,如今从传统工坊走进艺术展和潮流设计,千年技艺仍在续写东方美学的随机与诗意。


微信图片_20250329155001.jpg


制作过程


1. 扎结定型:  

将布料按设计图案折叠、捏皱或缠绕,用棉线、橡皮筋、夹子等工具紧紧捆扎,形成防染区域(扎得越紧,染料越难渗透)。  

2. 染色浸泡:  

浸入天然植物染料(如板蓝根制靛蓝)或化学染料中,通过时间长短(10分钟至数小时)和多次浸染(浅色→深色)控制颜色层次。

3. 拆洗氧化:  

解开捆扎后,布料接触空气发生氧化,花纹逐渐显色,用清水洗去浮色,呈现“开盲盒”般的晕染纹理。


图案密码


扎染纹样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族群记忆与自然信仰的载体:  

1. 自然崇拜: 蝴蝶纹(白族):象征破茧重生与生命轮回,暗合庄子“物化”哲学; 梅兰竹菊(汉族):借植物喻品格,文人精神的物化表达。  

2. 祖先信仰:太阳纹(苗族):记录上古“十日传说”,图腾式宇宙观; 卍字纹(藏族):与佛教交融的永恒吉祥符号。  

3. 生活祈愿 :鱼鳞纹(水族):隐喻多子多福,渔猎文明的生存智慧。    

4. 身份标识云南白族用“蓝白素纹”区分日常与节庆服饰。

5. 现代演变:抽象晕染被赋予个性表达,如扎染星空纹承载都市人的自然向往。

  

微信图片_20250329163020.jpg


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大理周城璞真白族扎染

传承传统技艺: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璞真白族扎染,传承了白族扎染的传统手工技艺。其扎花以缝为主、缝扎结合,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多层次晕纹。

创新产品与发展旅游: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研发各类扎染产品,年扎染用布量达20万米左右,产品种类涵盖250余种。还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每年吸引近20万人次游客参观体验,形成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南通扎染

创新艺术风格:南通某服饰有限公司作为扎染工艺的领军企业,创新了扎染“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以及“点线面”三种巧合编组,配合夹板配置和层染、点染等协调相间,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公司开设的扎染艺术馆展示了扎染历史、工艺流程和3000多件扎染艺术品,多件作品在国内、国际顶级大奖赛中获奖。

推动数字化转型:江苏某集团的智能注染车间通过机器人软件连接、视觉检测等科技手段,实现扎染产品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携手传统手工扎染迈向数字化转型新时代。


大学生与扎染

扎染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扎染工艺简单易学、成本低,且成品随机性强,符合大学生追求独特、拒绝撞衫的心理。许多学生通过扎染T恤、帆布包、围巾等,创作属于自己的“孤品”。艺术疗愈扎染过程需要耐心和创意,成为大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培养专注力的休闲活动。大学生群体对环保议题敏感,扎染可利用天然染料(如板蓝根、茶叶)和旧衣改造,符合“零浪费”“慢时尚”理念。

在学校的文艺演出、话剧表演等活动中,可根据节目主题和风格,制作扎染的舞台服装,为表演增添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氛围,使舞台呈现更加丰富多彩。参加服装设计比赛时,可将扎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文化内涵的服装作品,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华和对传统工艺的创新运用能力。



撰稿:廖瑞琪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