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为响应国家号召,探索非遗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路径及其对民生的促进作用,720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赴泰安市新泰市羊流镇双宇工艺品加工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扇的制作技艺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郭万保,道法教学部党支部书记、指导教师李红玲,综合办公室主任、指导教师张军,指导教师亓双玲,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辅导员、实践团带队老师邢翔宇一同前往走访慰问实践团成员,并参与调研学习。

麦秆扇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实践团首先对麦秆扇第四代传承人张蓉蓉老师进行了专访。张老师自幼受家乡麦秆扇制作氛围熏陶,对这项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长大后毅然肩负起传承重任。

据张老师介绍,麦秆扇以黄河流域盛产的麦秆为原料,相较于蒲扇,具有重量轻、风力柔和、散发天然麦香等优势,且取材天然、手工制作,契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为提升品质,她在祖辈工艺基础上创新出“纯麦秆”扇,将原中间用纸加网的结构全部替换为麦秆,使其更结实耐用且防水。同时,为吸引年轻群体和拓展市场,团队积极寻求创新,与专业设计人员合作,在扇面上绣制各类图案,赋予传统工艺潮流元素,让麦秆扇焕发新活力。

谈及推广之路,张老师感慨万千。起初,麦秆扇在电商平台遭遇“零销售”困境,她主动联系其他扇子店铺寻求合作,凭借产品的独特魅力逐渐打开市场。如今,麦秆扇不仅畅销新疆、海南等地,还远销越南等国家。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冬季囤货的资金难题,并推动其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则积极回馈社会,带动周边广大中老年妇女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专访结束后,张蓉蓉老师带领到访领导老师及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加工厂展厅及制作车间。展厅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麦秆扇,圆形、桃心形、素面扇、卡通扇等,设计丰富多样。制作车间里,匠人们正专注地进行选料、劈秸、编织等工序。张老师详细讲解道,每一步工序都有严格标准,例如劈秸需细如发丝,编织需力道均匀,才能保证扇面平整美观。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与学习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张蓉蓉老师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精神。实践团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电商平台相融合,不仅能有效守护传统文化的根脉,更能创造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撰稿:刘 玉 田一阁 梅 婷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