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
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01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广东革命政权得到统一和巩固,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空前高涨,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在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对内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之工具,首为军阀”的口号。2月的北京,中国共产党召开特别会议,提出进行北伐推翻军阀的政治主张。
5月21日,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北伐战争决议案,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筹建总司令部、推举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等具体计划阶段。至5月底,叶挺独立团进抵湖南安仁、渌田一带,陈铭枢部与张发奎部分别由高州和琼崖两地开拔援湘。
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02
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锋,开赴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7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及《告将士书》《告士兵书》《告广东人民书》《告海外侨胞书》。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党政军负责人和各界民众5万余人参加大会。国民革命军共有8个军,约10万人。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宣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北洋军阀三派力量:一是占据河南、湖南、湖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约有兵力20万人;二是占据东北各省和京、津等地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连同受他节制、统治山东的张宗昌的军队在内,约有兵力30多万人;三是占领苏、皖、浙、闽、赣5省的直系军阀孙传芳,有兵力20万人左右。
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国民革命军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所辖叶挺独立团等部作为先头部队,出兵援助被吴佩孚军队击败而退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所部,拉开了北伐进军的序幕。
在两湖战场,1926年7月北伐军迅速攻占长沙后,国民政府召开军事会议,采纳中共中央和苏联顾问的建议,决定集中力量进军武汉。10月10日,北伐军第四、第八军再次对武昌发起总攻,占领武昌城,俘敌军1万余人。至此,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第四军特别是叶挺独立团在两湖战场上英勇杀敌,屡建奇功,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立下了不朽功勋,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
到1927年6月,武汉政府的北伐军与北方国民军会师中原,革命势力便发展到黄河流域,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以沉重打击。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在北伐过程中,国共两党之间虽存在矛盾,但基本上是团结的,能够集中力量对敌。但是,北伐的胜利进军,并未能扼制革命阵营的危机。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被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窃取。
03
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部队,重创了张作霖,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军事指挥而言,主要是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向北洋军阀实力较为薄弱的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军,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军,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张作霖军;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
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