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经过
1927年8月7日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参加起义的铁路工人和农民,首先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
1927年9月14日
9月14日,敌人兵分两路包围第三团,该团被迫向上坪撤退。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1927年9月29日
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1927年10月3日
1927年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起义结果
起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攻占老关、醴陵、浏阳等地方,但由于敌强我弱,部队缺乏作战经验,队伍中的某些领导者在指挥策略上也出现了错误,使得起义开始连连受到挫折,后来又遇到敌人的伏击,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大亮点
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
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
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
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是领导秋收起义的核心领袖和最高统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要看是否推动了历史前进。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际遇,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起义意义
第一,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共产党提出的主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拥护。
第二,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后,通过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纠正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提上了工作日程。
第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在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中共中央要求这次暴动要“以农会为中心”,要“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
第四,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大举措。在农村,限制农民革命,反对农民建立和掌握政权。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就是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