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发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扬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但就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为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关于抗战理论的著作,对全面抗战10个月来的战争经历和经验做个总结性的概括与解释,回应全国人民关于抗战前途、抗战策略、抗战方式的关切,从而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
经过不分昼夜的反复修改,《论持久战》如及时雨般问世。1938年5月底6月初,毛泽东在延安正式作了《论持久战》长篇讲演,有力地批驳了社会上弥漫的“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中国必将从劣势到中日平衡再到占据优势,而日本必将由优势到中日平衡再转向劣势。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再次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经过持久抗战中国人民必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光明前景,而且提出了在战争中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持久战不断削弱日军优势、壮大和发展自己的有生力量、夺取抗战胜利的抗战策略,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