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军事原则


 (本站讯)大军事原则是毛泽东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原则。


十大军事原则全文593个字,毛泽东用精辟的语言,把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原则讲得清清楚楚,既易懂又易记,全然不同他的对手蒋介石那样长篇大论。人民解放军灵活运用十大军事原则,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瑰宝,并最终依靠这一瑰宝,彻底打败了八百万国民党军队。

从十六字诀到十大军事原则,标志着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理论的日臻完善,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背景

1946年6月,蒋介石命令部队悍然进攻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内战。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全面进攻各解放区,后失败,又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我解放军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战原则为指导。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习仲勋的领导下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的胜利,粉粹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领导下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粹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通过一年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新阶段。


为了更好地协调各野战军的战略部署,在解放战争新阶段取得更大的胜利。1947年12月,中共中央于陕北米脂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

内容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5、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战都要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意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待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整休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核心


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围绕这个核心,毛主席就作战方针、歼击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战斗作风及补充休整等方面的问题,规定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从十六字诀到十大军事原则,标志着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理论的日臻完善,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英国军事问题专家巴特曼评价道:“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部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来自战争实践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它所体现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将是长期适用的。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停止的,而是向前发展的,十大军事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做适当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