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主办,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承办。我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王天甲、张玉敏等9名同学应邀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6所高校110篇研究生论文。我院研究生分别在分论坛做主题发言。经专家评审,张玉敏获三等奖,王天甲获优胜奖。
会上,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孙保胜,文学院院长朱文斌,研究生院副院长鲍芳分别致辞。他们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与创新。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时代挑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技术优势,实现本专业更高水平的发展。
此次会议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各高校研究生围绕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张玉敏的论文题目为“基于中文NLP技术的国际中文教育语言要素教学创新——以语法教学为例”,她将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语法教学相结合,指出基于规则和神经网络的各类词法、句法和分析工具以及众多中文NLP工具,不仅能保证语法分析的直观性、快捷性和准确性,还能实现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互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王天甲基于输入假说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路径,提出情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协作化反馈三大策略,并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模态交互等技术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赵琳琳在多模态学习理论、AIGC教育应用理论及汉字教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AIGC技术在汉字教学的具体应用;潘安琪提出技术赋能需以教学需求为核心,兼顾效率与深度,进而为中文教学提供参考;付佳琪聚焦生成式AI在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剖析其在学习引导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定位;卢绍祎针对泰国教育体系,建构适合泰国本土的中文教学三维框架;孟晞予聚焦中文词汇教学,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整合数据资源、模拟跨文化语境这一话题;刘敏敏重点关注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教材和自动化评测语言材料,助力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范成玲提出利用虚拟形象,通过动态发音口型、情景对话与智能反馈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此次会议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相结合展开深入讨论,为全球范围内从事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高校研究生搭建起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通过构建“多维驱动”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学术实践平台,持续推动研究生深度参与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今后,我院将继续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创新精神,持续培育具有前瞻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撰稿:刘敏敏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