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支教宿舍油漆味刺鼻,第一晚就流了鼻血;  

> 初创业被骗走5000元奖学金,血本无归;

> 35岁却一夜跌入深渊; 

>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师范生的创业路,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


2010年深冬,新疆喀什疏勒县。  

刚建成的宿舍楼油漆味刺鼻,田百乐躺在崭新的木板床上辗转难眠,鼻腔里忽然涌起一股温热。手指一抹,竟是鲜红的血——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田百乐支教生涯的第一夜。  

没有网络,没有自来水,他和其他支教学生把未启用的厕所改造成厨房。当炒菜的香气飘进走廊,孩子们好奇又渴望的眼神,让支教生活多了色彩,收获满满的支教生活,也让他把“当语文老师”的梦想刻进骨子里。

没人想到,这个内向到“客人来了就躲门后”的师范生,十多年后会成为山东华澳新材料有限公司掌舵人,把化工产品卖到全球。更没人想到,这条创业路布满深坑:第一次创业就被骗光创业资金,工作倒贴钱租房,35岁时又因盲目扩张致自己于危险境地。


一、梦想照进现实:支教归来,教师梦碎

大学时的田百乐内向自卑,没参加任何社团。当语文老师是他唯一的执念:“初中遇到好老师,就想像他们一样点亮别人。”  

为此一直坚定目标,执意选择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甚至远赴新疆支教。在疏勒县,他一人教授过语文、历史、英语多科,获评“优秀支教教师”。

但现实很快浇醒理想。  

支教归来,大三的田百乐面临残酷抉择。深夜辗转反侧,他最终把教师资格证锁进抽屉:“先解决生存,再谈梦想。”

第一次创业像个黑色幽默。  

北京某公司宣称手工制作“福字”可高价回收,田百乐揣着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北上考察,自认“分析得天衣无缝”。买材料、熬夜粘贴,交货时却被以“不合格”拒收——后来电视曝光这是经典骗局。

“扛着半人高的蔬菜包进冷库,夏天穿军大衣,浑身牛羊肉腥臭味。”为赚取大学生活费,他暑假去冷库扛货,去鞋厂做模具,汗水浸透的工服上结出盐霜。这段经历淬炼出他最重要的品质:“从此世上再无我怕的事。”


二、绝境求生:月薪500倒贴150,网吧崩溃24小时

2012年毕业,田百乐开始迎接生存挑战和工作的压力。  

外贸零基础的他,在一家公司从学徒做起。月薪500元,房租却要650元,每天上班反而倒贴钱。最窘迫时房贷1600元,工资连还贷都不够。

同学之间的一次聚会,成为他压力迸发的一个出发点。  

听说同窗月入3000多元,他内心是对自己的失望和对事业的无力感,当天他冲进网吧待了24小时,毫无头绪,漫无目的的呆着。“为什么我拼尽全力却连生存都难?”他在QQ空间写下对自己的疑问,写下了自己的困惑。

亲戚一句话点醒他:“给你一万块,你拿着烫手吗?”  

田百乐醍醐灌顶。他暗暗下定决心:“30岁前不问薪资,只炼能力。”从此他像块海绵,白天跟单验货,晚上啃外贸书籍,电脑里存满学习笔记。

转机在2013年降临。  

当第一笔外贸佣金破万元入账时,他反复数着银行卡余额:“原来真能挣到钱!”这让他坚定了走外贸之路的决心,更让他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藉此,他在2016年首次创业,却因不懂管理很快碰壁。不甘于对产品的一知半解,他开始进入工厂上班,从车间管理到生产流程都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对产品更是了解透彻。


三、生死考验:六年创业成果一夜归零,靠反思绝地翻盘

2018年,田百乐在30岁时创立山东华澳新材料有限公司。  

“30而立不是虚言。”他笑着和好友碰杯,眼里闪着光。公司主营铝基产品出口,他全球飞遍23国,业绩翻倍增长。

真正的风暴在2024年袭来。  

此前三年行业低迷,华澳却逆势增长超100%。35岁的田百乐有些飘飘然:“觉得没有搞不定的危机。”他大举投资前端工厂,结果管理漏洞百出,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原材料翻翻涨价,资金链几近断裂。

“业内传我破产了,很多人找我让把货款补齐。”他独自在办公室坐到凌晨,反思自己的发展之路。这个农村出身的企业家彻夜未眠:“几年奋斗归零,比大学被骗5000元痛百倍。”

破局钥匙仍是“反思”。  

他重拾大学每晚自省的习惯:为何信任错付?为何失控扩张?春节闭关七天,制定“止血计划”:收缩战线、主攻外贸、暂缓投资。仅用三个月,他填平最大资金窟窿,用订单粉碎谣言。

如今他办公室挂着十六字箴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长远,着眼眼前”。书架上《华为管理法》贴满便签,管理学笔记写了三大本——踩坑的代价,是终于认清“管理比业务更难”。


四、创业真经:血泪换来的5条铁律

1.反思力决定反弹高度  

田百乐坚持每日三省:晨会列当日计划,睡前复盘得失。正是反思习惯让他在2024年危机中快速纠偏。

2.长期主义破短期困局 

“外贸非我所爱,但能改变命运。”毕业前两年他工资倒贴仍不跳槽,因看中平台成长性。他要求新人制定三年规划:“别问工资,先让自己值钱。”

3.计划力是抗压铠甲  

华澳员工每日提交计划表,未完成项需标注原因。田百乐随身携带计划本:“失控始于随意,翻盘源于计划。”

4.认清现实才能守护梦想 

教师梦从未熄灭,只是换了形式。他在母校设“文暖奖学金”,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之行。

5.跨界能力是破局利器 

文学院背景反成优势:将客户英文需求精准转化为中文指令,合同条款滴水不漏。“文学训练的逻辑性和共情力,恰是外贸最稀缺的软实力。”


五、温暖传承:从受助者到点灯人

在理工大文学院,田百乐有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当年辅导员陈强见他生活拮据,介绍他到图书馆勤工俭学;陈公水教授在他迷茫时多次谈心。这些温暖被他揉进“文暖奖学金”的设立初衷。

“获奖学生告诉我,他们用奖金学编程、考教师资格证。”田百乐眼睛发亮,“这比直接发生活费更有意义——救急更救‘技’。”如今他正推动校友共建基金池:“哪怕捐50元,也是一份温暖传递。”

回望创业路,田百乐在办公室黑板上画下曲线:  

新疆支教是起点,被骗的5000元是第一个深坑,倒贴工资工作是最长低谷,2024年工厂危机是最大悬崖。“每次跌落都因忘记‘稳’字,每次爬起都靠反思力。”37岁的他泡着工夫茶,身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书法静静悬挂。

今年他给团队唯一的关键词仍是“稳”。  

但熟悉的人发现不同:他周末开始陪孩子放风筝,书架上多了《庄子》——那个曾为生存压抑教师梦的青年,正学着在40岁前“不惑”于金钱与事业,找回生活的温度。


审核:邢翔宇 唐 磊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