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广告2102
姓名:吴一凡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录取学校:西北大学
录取专业:新闻与传播
任职经历:心理委员、院学生会心理部工作人员、资管委新媒体中心干事
获奖经历:山东理工大学社会实践方案设计大赛三等奖
座右铭:想全是问题,做就是答案
务实求稳,灵活应对
谈及院校选择,吴一凡仔细研究了多所院校的出题风格和报录比,最终锁定了题目风格偏重基础、招生人数也较为可观的西北大学。但实际考试中西北大学的题目出现了不小的变动。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择校固然需要理性分析,但追求内心的真正向往或许更为重要,避免单纯以“取巧”的心态做决定。
在学习规划上,吴一凡与他人或许有所不同,她笑称自己通常九点才开始一天的学习。她的秘诀在于清晰的计划和执行力。“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好。”她认为学习本身并无太多花哨的技巧,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节奏和模式。这种不强求形式、注重实质效率的方法,让她在漫长的备考期中保持了稳定的输出。
绝境逢生,信念为灯
考研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吴一凡同样经历过低谷与挑战。备考期间,情绪崩溃的时刻并不少见,她甚至坦言自己“崩溃过很多次”。她回忆了两次印象比较深刻的难关:一次是十月份,英语阅读的正确率毫无预兆地大幅下滑;另一次是专业课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时间耗尽却未能答完所有题目。“当时真的感觉天都要塌了,觉得一切都完了。”巨大的压力压迫着她。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绝境”的时刻,激发了她更强的斗志。“奇怪的是,崩溃过后,反而能更平静、更清醒,也更有力气去努力了。”这种永不言弃的心态,成为了她突破瓶颈的关键。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正式考试中,她的英语客观题取得了50分的好成绩,专业课更是提前十五分钟就完成了答卷。吴一凡将这段经历总结为:“在乎就能解决问题。有时候真的把自己逼到绝路,反而会发现原来还有路可走,柳暗花明或许就在眼前。”这份在压力下淬炼出的韧性,是她考研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溃而不止,压亦成锋
在整个备考过程中,吴一凡始终抱着“必须上岸”的强烈信念。这份信念,成为支撑她走过无数艰难时刻的精神支柱。“虽然崩溃的时刻很多,但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顾影自怜。”她描述自己的状态是“边崩溃边努力学”。正是在这种与压力共舞、与焦虑对抗的过程中,她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个过程确实让我成长了很多,心态上变得更加强大了。”她坦言,考研不仅是一场知识的较量,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理历练与成长。
面对备考的枯燥和压力,吴一凡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备考初期,她坚持每周休息一天,与朋友相聚,享受美食。这短暂的休憩为她注入了持续前行的能量。当瓶颈期来临时,她的解压方式则更加内化:在微博好友圈记录学习日常,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给自己写一些激励的话语。“多和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是熬过瓶颈期特别有效的方法。”她认为,适度的宣泄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是维持良好心态的关键。
圆梦治愈,前路可期
回首这段艰辛而充实的旅程,吴一凡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梦想的实现。“成功上岸,算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认可吧,这种感觉很踏实。”这份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获得感,对她而言意义非凡。此外,备考期间结识的“同频共振”的好友,以及在学习拼搏中意外找回的那份“少年心气”,都让她倍感珍惜。更重要的是,考研的过程本身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觉得考研真的治愈了我。”她感慨道,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了未来的人生方向。“我会永远感谢24年那个拼尽全力的自己。”她如是说。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吴一凡用“过得很开心、很幸福”来概括这段青春时光。她庆幸自己与朋友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她也坦言,在有些方面或许留有遗憾,但人生无法回头,不辜负自己便好。展望未来,她希望自己能比过去做得更好,在热爱的传媒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心灵寄语
“想全是问题,做就是答案。愿你们在珍贵的校园时光里,学得专注,玩得尽兴。心中炽热的梦想,终会在步履不停的奔赴中,化作掌心的星光。前路浩荡,步履别停。”
撰稿:丁佳美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