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95推普实践团携手淄博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志愿服务中心,开展孤困儿童语言学习帮扶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定制化课程教学、沉浸式互动交流等多元形式,帮助孤困儿童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并增强社交自信,为他们的语言成长注入青春活力。
前期调研显示,部分孤困儿童受家庭环境、教育资源等因素制约,存在普通话发音不准确、表达逻辑不清等问题,个别儿童甚至因语言障碍产生社交畏难情绪,给日常学习与人际交往带来直接影响。针对这一现状,实践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围绕普通话发音规律、口语表达技巧等核心内容,精心设计发音训练课、趣味朗读会、情景对话演练、语言益智游戏等模块化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从“敢开口”到“会表达”的转变。
为避免传统语言教学中“单向灌输”的弊端,实践团全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普通话训练融入趣味活动。在“语音小课堂”上,志愿者通过《四是四》等经典绕口令强化舌尖音、舌根音辨析,借助《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儿歌跟读训练声调韵律,在反复练习中纠正发音偏差。在“故事分享会”环节,志愿者们引导儿童用普通话讲述成长趣事,并即时点评、示范表达技巧。“情景剧场”活动则设置超市购物、课堂提问等生活化场景,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实用对话技能。这一系列针对性训练活动有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此次实践中,95推普实践团与淄博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志愿服务中心签署长效帮扶协议,计划通过定期志愿服务、线上辅导答疑、资源共享平台搭建等方式,持续推进语言学习帮扶工作。淄博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耿涛表示:“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带来了系统的普通话教学方法,更以同龄人的视角给予孩子们情感陪伴与成长指引,对孤困儿童健全人格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山东理工大学95推普实践团通过专业化课程设计与个性化互动引导,帮助孤困儿童突破语言壁垒,累计纠正发音问题30余种,培养“小小普通话推广员”12名,切实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交信心。下一步,95推普实践团将依托专业优势,开发适用于孤困儿童的语言培训模式,推动语言学习帮扶工作向精准化、长效化发展。
撰稿:陈思羽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