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是镌刻在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的道德标杆,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石。从古至今,廉洁之风穿越时空,始终指引着人们的价值航向,其深厚内涵与实践力量,值得我们不断探寻与传承。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忠廉》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却不改变自己坚守的道义,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廉洁。它强调了廉洁并非被动的“不接受”,而是在利益面前主动坚守原则、不改初心的坚定品格,为“廉洁”赋予了更主动的道德内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论语·子路》
孔子此语以简洁的对比,阐明了“正身”与“教化”的关系。意为自身品行端正,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效仿而行;若自身行为不端,即便强制命令,也难以让人信服。这句话将个人廉洁正直的重要性提升至影响他人、维系秩序的高度,成为后世修身与治世的重要箴言。

明代于谦任兵部尚书时,巡抚河南、山西等地,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当时官场盛行地方官进京时以土特产讨好权贵,于谦却从不效仿。有人劝他带些当地绢帕、蘑菇等物,他挥笔写下“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诗句,表明自身不带一物、坦坦荡荡面见朝廷的决心。其“两袖清风”的典故,成为廉洁自守的生动写照。

廉洁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以廉洁为核心的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与社会风尚的总和。具体而言,个人层面注重修身自律,将廉洁作为道德修养的核心,做到无论独处还是公开场合都表里如一;交往层面倡导公私分明,反对以权谋私和利益交换,主张在关系中坚守原则、不徇私情;社会层面则追求风清气正,通过推崇廉洁行为、批判贪腐现象,形成人人以廉为荣的集体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培育廉洁意识应当从点滴做起。学业上坚守诚信,杜绝抄袭作弊;集体生活中秉持公正,不徇私情、不搞小团体;更要明白廉洁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为准则,唯有从现在筑牢思想防线,未来步入社会、承担责任时,才能始终坚守初心。
廉洁如灯,照亮前行之路;廉洁似舵,指引人生航向。从历史中汲取的廉洁力量,应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坚守,让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德,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生长、焕发活力。
编辑:王思语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