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教2103
姓名:马子兴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录取学校:扬州大学
录取专业:学科语文
座右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拼命奋斗的旅程。如同唐古拉山脉的一滴水要汇入大海,必须经历九曲十八弯。在考研的旅途中,马子兴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梦想,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下,最终抵达鲜花盛开的彼岸。
锚定彼方,梦想起航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在谈及考研原因时,马子兴综合分析了现实条件与内心渴望,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自己还想继续学习更多知识,不断提升眼界,于是最终选择了考研。
在院校选择上,马子兴采用了系统化分析方法。他强调,明确考研动机是首要前提——通过区分就业导向与学术导向,进一步结合个人兴趣锚定专业方向。马子兴坦言,由于自己对文学领域兴趣较低,而对教育学理论研究充满热情,最终确定了教育学作为目标专业。
在院校筛选环节,马子兴重点关注五大核心指标:招生人数变化趋势、复试差额比例、初复试考核内容与分值占比、是否存在压分现象,以及是否保护第一志愿。在地域选择上,他将目标聚焦于江苏地区院校。通过对比各院校专业课考试大纲、历年真题难度及实际录取分数线,他实现了目标院校的精准定位。
学海无涯,破浪前行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马子兴的备考呈现明显的阶段化特征。暑期前的基础阶段,他每日投入2小时进行英语单词循环背诵,同时完成一门专业课的框架梳理,实现核心词汇两轮复习。进入强化阶段(7月后),他构建起“专业课主导+公共课协同”的时间分配模式:每日8小时用于两门专业课深度学习,政治与英语则各保证2小时专项训练。
一路走来,马子兴认为考研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轻言放弃。他建议每周都进行学习复盘,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动态调整计划,通过增加知识点关联度提升记忆效率,实行松紧适度的规划策略。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专业课背诵是马子兴面临的挑战。初期采用的艾宾浩斯记忆法在后期遭遇瓶颈——随着复习天数增加,每日复习量呈指数级增长,严重挤压新知识学习时间。面对这一困境,他通过分析网络上的高效背诵经验帖,结合自身遗忘曲线,改良出“分层记忆法”:将知识点按重要程度分为核心考点(每日背诵)、次重点(3日循环)、补充内容(周复习),有效提升了背诵效率。
在心态调适方面,马子兴形成“即时调节+长期疏导”机制。面对专业课二起步晚带来的焦虑,他制定详细追赶计划,通过暑期集中学习缩短进度差距。情绪波动时,采用15分钟音乐放松、适度运动、美食调节等即时缓解方式;长期压力则通过每周3次户外散步、与朋友定期交流来释放。复试阶段,他将原固定计划调整为“核心任务+弹性时段”模式,预留每日2小时应对突发情况,显著降低了计划变动带来的焦虑感。
学有所成,回望来时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专业学习为马子兴带来深度认知转变。通过系统研习333教育综合,他对“教育本质是促人向善”等理论产生价值认同,从初期对复杂理论的机械记忆,转变为对教育智慧的深刻理解。866语文教育学课程更重塑了他的职业方向,马子兴形容,在语文教育的学习中,他感受到语文是一个由文化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能触摸到文化的脉搏,以及由文化滋养的生命。他特别提到,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远比最终结果更具价值。他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坚持下去。
谈及一路走来的支持与鼓励,马子兴特别感谢家人与朋友的帮助。父母通过规律的生活作息安排为其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研友间建立的“每日学习打卡+疑难共享”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氛围。这些外部支持有效缓解了备考孤独感,保障了学习持续性。
心灵寄语
回首大学四年,马子兴发现自己在简历丰富度上仍存在不足,希望自己以后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勇于挑战,抓住一切机会充实和磨砺自己,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同时,这也是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他希望大家珍惜大学四年的时光,不要虚度光阴,努力地开拓视野,挖掘潜能,抓住一切机会挑战陌生事物。提升自己,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当你站在台上时,就已经比台下的人强过千倍万倍。”成功是勇敢者的游戏,勇敢接受挑战,并为之不遗余力地拼搏奋斗,他相信学弟学妹终会有所收获。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他希望学弟学妹们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要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撰稿:夏梓龙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