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广告2102


姓名:  刘凤暄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录取学校:  郑州大学


录取专业:  新闻学


任职经历:易班文编部工作人员


获奖经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山东赛区三等奖;校级二等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


座右铭:悲观者埋怨风向,乐观者期待风转,现实者调整船帆。


选校知情

择路明辨

在学校的选择上,刘凤暄有自己的逻辑。她比对了学科评估里的A类学科占比,并留意导师项目与实验室情况,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院校,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刘凤暄花了三周的时间拆解报录比:标注复试线起伏,统计专业课高频考点,推算推免生对统考名额的影响。遇上报录比稳定、考题重复率高的学校,便纳入备选,让备考更有方向。


对于家与校距离的考量则藏着刘凤暄温情的思虑。她尽量选择能够乘坐高铁两小时直达的城市,排除换乘复杂的选项,既保证独立空间,又能随时归家。


最后,刘凤暄会查阅学长学姐经验分享的文章,并向熟悉的学长学姐征求意见。最终选择郑州大学,正是她多方考量后的决定。



张弛有度

行稳致远

在考研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与艰难,刘凤暄亦不例外。有段时间,她每天凌晨五点爬起来背单词,深夜还在刷真题,却在模考时发现正确率不升反降。对着错题本发呆的那个傍晚,她突然意识到:弓弦绷得太紧会断,学习亦如此。


于她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把握节奏——不过度拉长战线,让学习与休憩平衡共生。她开始合理切割时间:二十五分钟专注刷题后,必定起身绕着图书馆走廊快走两圈,看看窗外的梧桐树影;每周三晚上雷打不动关掉台灯,泡杯柠檬茶,追集纪录片,让大脑从公式推导中抽离。她会在笔记本末页画情绪曲线,当连续三天出现向下的箭头,便会给自己放半天假,去公园喂鸽子或是整理书桌。


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只会身心俱疲。她见过他人因连续熬夜两周而在自习室晕倒,也亲身体会过盯着书本两小时却一个字没看进去的茫然。那些强行塞进脑海的知识点,像杂乱堆砌的积木,稍一碰就轰然倒塌。她渐渐明白,凌晨三点的咖啡香,远不如清晨七点带着露水的空气清新;硬撑着刷题的三小时,效率可能抵不上专注投入的九十分钟。


知识难入脑,付出与收获也终将失衡,唯有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当她在背诵间隙加入十分钟拉伸,发现自己的效率反而提高了;当周日下午留出两小时烘焙时间,反而能在晚上更快梳理出专业课框架。这种带着呼吸感的节奏,让她在冲刺阶段依然保持着稳定的步伐,笔下的答卷也透着从容与笃定。


目标细解

细量学途

在求学的漫漫长路上,每个人都在探寻属于自己的通关密钥,学习方法的版图上,从来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式。于刘凤暄而言,那把最称手的钥匙,藏在对目标的精细拆解与对时光的温柔丈量里。


她总说,宏大的目标若悬于云端,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不如像拆解一幅工笔画那般,将其细细分割成无数个触手可及的小景致。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景,便在这样的拆分中化作了每日可攀的石阶,每走完一级,都能清晰望见前行的轨迹。


昨日攻克某个小目标耗费的光阴,恰似为明日航程校准的灯塔,让计划的罗盘有了更精准的指向。哪些环节需要提速,哪些环节值得放缓,都在这些时光的刻度里渐渐清晰,让每一个崭新的清晨,都能带着更笃定的步伐,走向下一段学习的旅程。


筑基不躁

登高有阶

循着刘凤暄拆解目标的思路望向文科学习的版图,政治学科恰似一座亟待攀登的高峰,值得倾注格外多的心思。她常说,那些藏在教材字缝里的理论,那些闪烁在时政新闻中的观点,是我们可以深耕的沃土。


想要让政治分数如春笋般拔节生长,对选择题的集中训练是最直接的阶梯。每一道题目的辨析,都是在为知识体系添砖加瓦;每一次对错题的复盘,都像在为思维的罗盘校准方向。那些密密麻麻的选项背后,藏着考点的密码,刷得多了,便渐渐能摸清命题的脉络。


而善用资源的智慧,更让这条路走得从容。网课就像随身携带的名师讲堂,大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短板,在不同风格的老师之间从容择取:有的擅长用案例拆解抽象概念,有的精于用逻辑串联零散考点。跟着适合自己的节奏步步为营,那些曾经晦涩的理论便会如溪流般缓缓汇入脑海。


英语这门学科,则像一场需要耐心打磨的修行,尤其忌讳好高骛远的冒进。若是基础尚浅,不妨学刘凤暄拆分目标的法子,先把根基扎得扎实——从单词的砖瓦到语法的梁柱,从简单句的骨架到复杂语境的肌理,一点点垒砌。那些看似琐碎的积累,恰似春日的细雨,无声无息间便滋润了能力的土壤。待基础稳固如磐石,再向更高处攀登时,方能步履稳健,在阅读的长卷里读懂深意,在写作的留白处写下从容。


众力托举

研途生花

刘凤暄的考研之路,从不是孤身一人的跋涉,那些闪烁在沿途的温暖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


生活的褶皱里,藏着家人不动声色的包容——或许是深夜书桌旁那杯温热的牛奶,或许是面对压力时那句“慢慢来”的体谅;宿舍的方寸间,舍友的体贴如清风拂过,彼此间的默契退让,让备考的焦灼有了安放的角落。


而在知识的求索途中,同行者的光芒同样耀眼。同学们递来的笔记、课间热烈的讨论,让难点在思维碰撞中渐渐清晰;老师们在讲台前的循循善诱,更如灯塔般指引方向。那些课堂上的谆谆教诲,每一句都凝结着岁月沉淀的经验,是深耕学科数十载的心得凝练。切不可因专注于个人节奏,便错过了这最珍贵的养分——师者的智慧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罗盘,能让前行的脚步少些弯路,多些笃定。


正是这来自家庭、友伴与师长的合力,让考研这场硬仗有了最坚实的后盾,也让每一步前行,都更有力量。


心灵寄语

人生海海,步履所至处,总需有同行的身影照亮前路。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从不是偶然擦肩的萍水相逢,而是能在岁月里沉淀出温暖力量的同路人。


他们馈赠的,远不止一段刻骨铭心的情谊——当生活掀起波澜时,他们是掌心的暖阳,能熨平褶皱的情绪;当迷茫笼罩前路时,他们是窗前的星光,能校准徘徊的方向。


好的伙伴,恰似心灵的调音师,让我们在纷繁世事中始终保持平和向上的旋律。这份正向的牵引,足以让我们在山重水复时生出踏平坎坷的勇气,在风雨兼程中养出笑对浮沉的底气。


于是,原本崎岖的征途变得开阔,单一的风景晕染出万千色彩,我们得以带着更积极的心态,去触摸人生的更多可能,在跌撞与成长中,读懂生活的多元与深邃。


撰稿:孟钰婷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