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发布《“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将其纳入残疾人就业重点领域。7月21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为探究特殊儿童发展路径及非遗助残现状,专程前往新泰市锦程爱华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对该中心朱家连院长进行了一期专访。
访谈伊始,朱家连院长向实践团讲述了她投身该行业的初心与成长轨迹。在涉足此领域之前,她对特殊儿童的认识较为有限;然而,自2009年踏入这个行业后,她逐渐认识到特殊儿童的真实状况远非她先前所想。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她助力更多的特殊儿童学会用语言或肢体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朱院长坦言,在创办关爱服务中心之初,面对众多特殊儿童,她深感责任重大、压力空前。特殊儿童的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等问题的复杂性让她深刻认识到,仅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用心倾听、理解并关怀每一个孩子的需求。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沟通,她逐步掌握了与特殊儿童交流的技巧,并为他们引入了十字绣、草编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更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此外,朱院长还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她针对特殊儿童所表现出的刻板行为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她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通过传授如草编等手工技艺,她帮助特殊儿童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对于未来,朱院长介绍了“如康家园”计划,其核心是为17岁以上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鉴于许多家庭因经济压力难以承担相关费用,导致孩子们面临退学甚至被家庭放弃的风险,“如康家园”应运而生,其宗旨在于教授孩子们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而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该计划旨在为孩子们营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成长生活环境,同时也助力这些特殊儿童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次调研活动使实践团成员从特殊儿童成长需求出发,深刻认识到非遗助残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保护工程,更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支持模式,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康复途径和尊严保障,助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未来,实践团将深入走访更多的非遗传承人与残疾人群体,精准对接需求,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曹晓昕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