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故事梗概
纪昌想学习射箭,便拜射箭高手飞卫为师。飞卫让他先学不眨眼,纪昌回家后躺在妻子织布机下,盯着踏板练习,两年后即使锥子刺向眼眶也不眨眼。飞卫又让他学视物,要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纪昌用牦牛尾毛拴住虱子挂在窗前看,三年后虱子在他眼中如车轮般大,看其他东西也像山丘。此时他用箭射向虱子,箭穿过虱心而毛不断,飞卫称他已掌握射箭诀窍。
后来,纪昌学成后认为天下只有飞卫能与自己匹敌,便想谋杀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后互相射箭,飞卫的箭先射完,纪昌射出最后一箭,飞卫用棘刺挡住。最终两人相拥而泣,结为父子,发誓不把射箭技术传给他人。
后世启迪
《纪昌学射》这则古老的寓言,表面上讲述的是箭术修炼的故事,实则揭示了人才成长的深层规律。在战国纷争的年代,神箭手飞卫教导纪昌时,并未直接传授射箭技巧,而是让他先练习不瞬——躺在织布机下盯着来回穿梭的踏板,直到飞溅的木屑入眼也不眨;继而让他视小如大,将窗棂上的虱子看作车轮般清晰。这种看似迂回的训练方式,恰恰道破了专业精进的本质:真正的技艺不在于表面的招式,而在于内在认知系统的重塑。
纪昌的故事对当代青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许多人渴望一夜成才,却忽视了基本功的锤炼。纪昌用五年时间只做了两件事:控制眼球肌肉和重构视觉认知,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训练,正是现代人最稀缺的深度修炼。当知识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当技能培训广告标榜三天速成,纪昌的成长轨迹提醒我们:所有精湛能力的背后,都是对简单动作千万次重复的耐心。就像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证实的,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必须经历刻意练习的过程——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持续突破舒适区的专注训练。
更值得深思的是飞卫的教学智慧。他没有让纪昌直接拉弓射箭,而是先改造他的眼力。这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人工智能时代,当记忆性知识越来越容易被机器替代,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正转向那些无法被算法复制的底层能力:专注力、洞察力和系统思维。就像纪昌最终能将微小的虱子看作车轮大小,现代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见微知著的认知升级——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混沌中建立框架的能力。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纪昌学射的智慧尤为珍贵。在专业学习中,与其贪多求快,不如沉下心来打磨基础能力;在职业发展中,与其追逐热门技能,不如培养可迁移的底层思维;在个人成长中,与其焦虑比较,不如专注自己的刻意练习节奏。纪昌的故事最终告诉我们: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最可靠的生存策略或许就是回归古老而朴素的真理——将简单做到极致,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这种历经千年淬炼的修行精神,正是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定海神针。
撰稿:廖瑞琪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