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光洒下清冷的银辉,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丝丝凉意,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中元节,这个特别的节日,是我们缅怀逝去亲人的重要时刻,也是我们寄托无尽思念的港湾。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部分习俗可追溯至上古“七月半”的秋尝祭祖传统,后融合道教“中元赦罪日”与佛教“盂兰盆节”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如今兼具祭祖、祈福与超度亡魂意义的传统节日。其主要文化渊源可分为三点:     

1.上古秋尝祭祖  

七月半正值农作物丰收,古人会将新收的谷物等祭品奉献给祖先,称为“秋尝”,是缅怀先祖、报本反始的重要仪式。     

2.道教“三元说”  

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是“中元日”,地官大帝会在这天赦免阴间亡魂的罪过,道士会举行斋醮法会,超度亡魂,为生者祈福。    

3.佛教“盂兰盆节”  

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为救度堕入饿鬼道的母亲,向佛陀求助,佛陀告知需在七月十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解救母亲。这一故事与中元节的祭祖、救度主题相融合,成为节日重要组成部分。 


 

中元节的习俗

   

   

祭祖  

古时,人们会把先人的牌位请出来,恭敬地放到供桌上,每日早、中、晚三次上供,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因地域习俗不同,有的地方在七月十五日即结束祭拜。送回时,要烧纸钱衣物,现在祭祖仪式已简化,多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做成荷花的形状。中元夜将其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意为给故去的先人照明指路。  

普度  

家家门前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以慰劳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平安顺利。  

祭祀土地和庄稼  

民间会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还会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吃特定食物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中元节饮食习俗,如南京家家户户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山西中元节要做面塑等。


中元祭祖

     

    

中元节的意义

  

中元节的核心意义是连接生死、缅怀先祖,同时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现世的祈福,是兼具情感寄托与文化传承的传统节日。其具体意义可从三个层面理解:   

情感层面:缅怀与感恩 

通过祭祖、烧纸、供奉等仪式,人们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感恩,维系家族情感纽带,让“慎终追远”的传统得以延续,避免因时间流逝淡忘祖先的恩德与家族根源。  

文化层面:敬畏与慈悲 

节日中的“放河灯”“普度”等习俗,不仅是对自家先祖的纪念,也包含对“孤魂野鬼”的关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众生平等”的慈悲心,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传递“善念”与“同理心”。  

现实层面:祈福与期许 

无论是“布田”祈丰收、祭祀土地庄稼,还是吃特定食物的习俗,本质上都寄托了人们对现世生活的美好期许——希望家人平安、五谷丰登、现世安稳,将对祖先的思念转化为珍惜当下、努力生活的动力。


撰稿:李博涵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