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为秋季第四节气,宣告仲秋已达半途,季秋悄然酝酿。其名源于天象——昼夜均分、阴阳相衡,秋色自此平分,故号“秋分”。此时暑气尽敛,碧空澄澈,鸿雁来宾,桂影扶疏,蟹肥菊瘦,稻浪涌金,正是一年中最富诗情的佳日。

秋分气候特点

  秋分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秋分当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下降,秋季特征愈发明显。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凉爽的秋季。

01昼夜温差显著增大

   秋分之后,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回升较快,但夜间辐射降温强烈,气温迅速下降,导致昼夜温差明显增大,尤其在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可能达到10℃以上,甚至超过15℃。

02空气干燥,秋燥明显

 秋分时节,夏季的暖湿空气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干燥的冷空气,空气湿度明显下降,人体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咽喉不适等“秋燥”症状。

03冷空气活跃,气温下降

 秋分后,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势力增强,一次次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明显降温和大风天气。

秋分三候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每一个物候都像是大自然写下的一首优美的诗篇,记录着季节的变迁。

01“一候雷始收声”

 夏雷正式下班,天空把“静音键”按下,夜晚只剩虫鸣与风声的立体声。

02“二候蛰虫坯户”

 小虫感知凉意,忙着用土粒和枯叶封洞口,给自己贴秋膘,也给我们留出安静的小路。

03“三候水始涸”

 降雨量减,河塘水位悄悄下降,残荷探出水面,像提醒人们——天气渐干,记得补水润燥

大学生养生指南

01饮食重温润,养阴助收敛

   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食堂选餐时,可优先选择银耳、百合、山药、莲藕、柿子等。比如,午餐搭配一份清炒山药,晚餐喝碗莲藕排骨汤,滋养又暖胃。

 三餐避免生冷。少吃冰饮、刺身、凉拌菜等生冷食物,避免刺激肠胃,引发腹泻或腹痛。

 适当补充蛋白质。秋季身体需储备能量,可选择清蒸鱼、水煮蛋、豆腐等优质蛋白,增强抵抗力。

02起居顺时节,早睡养元气

 早睡早起不熬夜。秋分后昼短夜长,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7点左右起床,避免熬夜耗伤阴气,缓解白天上课疲劳。

 注意添衣防秋凉。早晚温差大,出门携带薄外套或针织开衫,避免穿露脐装、短裤,防止肩颈、腹部受凉。

 勤开窗通浊气。宿舍人员密集,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减少细菌滋生,保持空气清新。

03运动宜舒缓,适度不过量

   选择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可在课后或周末进行慢跑、跳绳、瑜伽、打羽毛球等,每次30-40分钟,促进气血流通。

 运动后及时补水。运动后喝温白开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不喝冰饮,防止刺激肠胃。

撰稿:张亚萍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