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我院在2号楼208会议室顺利举办研究生科研指导会。此次指导会是2025年山东理工大学秋季驻校作家系列活动之一。《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崔庆蕾、《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行超、《百家论坛》编辑孙涛莅临现场。副院长翟羽佳,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导师代表及我院部分研究生参与指导会。会议由张相宽副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张相宽副教授致欢迎辞,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各位专家的学术背景与研究专长。

在专家发言环节,《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直指当前学术写作中常见的“通病”——过度依赖“123式”的罗列结构。他强调,优秀的学术文章不应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应源于研究者真实的困惑。他鼓励研究生以问题为起点,在分析中融入独立的审美判断,并通过严谨的逻辑展开论述,使文章成为“有思考温度”的文本,而非机械的框架拼接。张相宽副教授对此观点表示高度认同,并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征文写作还是学术论文,“创见”与“问题意识”始终是核心所在。特别是在AI写作逐渐普及的背景下,他明确反对以AI生成内容替代独立思考:“AI可以模仿结构,却无法复制研究者对文学的敏锐感知,更无法产生真正的学术洞见。”他强调,论文写作应“带着问题去读写”,即以问题引导文献梳理与文本分析,而非为填充框架而强行制造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崔庆蕾结合某C刊栏目的实际运营经验,系统分享了学术选题与积累的方法。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夯实基础,既要精读文学经典,也要系统研读目标刊物的相关文章,把握其学术风格;二是巧选角度,可优先关注“本地作家”或“区域性文学现象”,以差异化视角切入研究;三是保持质疑精神,不盲从文学史定论,善于从既有评价中发掘新问题。张相宽在回应中鼓励同学们积极投稿C刊,并重申崔老师的核心建议——“读经典、巧选题、带问题”,认为这是提升论文质量与发表成功率的关键路径。

《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行超从编辑视角出发,为研究生能力提升指明方向。她建议研究生们广泛关注文学新作与新近期刊,持续锻炼审美判断力;同时应具备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即便是名家名作也需理性审视;此外,他还鼓励拓展研究视野,将网络文学、个人文艺实践等纳入观察范围,丰富学术表达。张相宽在总结中特别强调了“远离AI写作”与“拓宽研究视野”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新时代学术写作的基本素养。

《百家论坛》编辑孙涛从地方期刊的定位出发,分享了选题与写作的“平衡之道”。他指出,期刊在关注本省作家研究的同时,也设有青年评论家专栏,为年轻学者提供成长平台。在论文写作方面,他建议选题应“适合自身、难度适中、导向正确”,并强调学术规范与创新价值并重。对于AI写作,他提醒道:“AI生成虽看似高效,却容易使文章失去灵魂与个性,应谨慎对待。

会议最后,副院长翟羽佳作总结发言。她高度评价各位专家的建议“实用、精准”,既回应了研究生在写作中的具体困惑,也指明了学术成长的根本方向。她表示,学院将继续搭建此类高水平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

本次指导会营造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为研究生写作提供了深刻启示:学术研究不是流水线式的生产,而是一场以问题为起点、以审美为工具、以创见为目标的探索。唯有摒弃套路、远离AI仿写,以真诚的困惑与独立的思考为引导,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学术文章。此次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素养,为我院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撰稿:赵文竹 贾颖颖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 吕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