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我校2025年秋季驻校作家活动启动仪式暨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研讨会在杏园宾馆南楼299会议室顺利举行。

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孙书文,青岛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刘东方,《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主编崔庆蕾,《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行超,《百家评论》编辑孙涛,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刘玉栋,淄博市作协主席宗利华,淄博市作协副主席马累,淄博市文学创作中心主任、青年作家田裕娇,山东省签约作家李桢等专家学者和作家莅临现场。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庆兵,社会科学处处长邢同卫,我院党委书记李义勇、院长张艳梅、副院长吕逸新、副院长翟羽佳及部分师生共同参会。

秋季驻校作家活动启动仪式由社会科学处处长邢同卫主持。会议伊始,郭庆兵介绍了我校在深耕理工科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文素养培育与文学学科的发展。驻校作家制度实施十余年来,先后邀请张炜、赵德发、徐则臣、胡学文、刘玉栋等八位文学名家驻校讲学,通过作品研讨、专题讲座、创意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推动文学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优化学科建设、涵育校园文化,并积极服务地方文学发展。

图片1.png

黄发有在致辞中指出山东理工大学驻校作家活动是一座连接文学现场与大学教育的桥梁。它让创作的脉动与青春的节拍同频共振,不仅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创意工作坊等形式激发了校园的学术与创意氛围,更以其全国性视野,为本土作家搭建了与国内一线作家、评论家深度对话的高端平台。此举有力推动了淄博乃至山东文学的繁荣,堪称精神的洗礼与文学力量的生动彰显。

宗利华在致辞中高度评价驻校作家活动的贡献。他指出,该活动成功发掘并培育了本土青年创作力量,为淄博作家梯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驻校作家活动通过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显著促进了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为提升淄博文化软实力注入了强劲的文学力量。

作家胡学文通过视频对研讨会主办方及与会学者表达诚挚谢意,并对未能亲临现场深表遗憾。关于《龙凤歌》,他坦言这是自己从心上挖下来的用情最深之作,一切想说的话都已倾注于文字之中。

图片2.png

胡学文长篇小说《龙凤歌》研讨会由副院长翟羽佳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龙凤歌》展开深度解读与多维探讨。徐勇教授特别分析了小说中梦游等意象作为一种介入现实的方式,指出作品未让人物命运被时代、宿命或性格等单一因素主导,而是在多重力量的复杂交织中,呈现了几代女性心灵的觉醒与成长轨迹。黄发有教授强调,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充分尊重,既是胡学文持续书写乡土故事的内在动力,也构成其作品独特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孙书文教授认为,《龙凤歌》是一部写出了生活困惑的磅礴之作,其魅力在于塑造了麻婆子等个性鲜明的中间人物;在AI技术日益渗透的今天,这种直面真实困惑、超越“精致平庸”的文学书写尤为珍贵。刘东方教授指出,《龙凤歌》在结构上融合古典串珠式、现代大河式与后现代感受式叙事手法,展现出新世纪长篇小说在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融合方面的有益探索。

与会专家学者也从多重视角对作品进行了细致阐释。张定浩谈到,《龙凤歌》以日常琐碎展现普通人的精神深度,以故事为核心重构叙事逻辑,塑造了朱光明等言行一致、具有向上引领意义的动人形象。崔庆蕾指出,小说借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迁,聚焦乡村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尤其通过女性谱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为乡土叙事注入新意与轻盈感。行超认为,作品通过上下卷的叙事对比,以不同的节奏描摹了乡土的神性缓慢与都市的现实急促,呈现同一人群在两种环境下的生命真实。孙涛表示,《龙凤歌》以精微的心理描写见长,塑造了棱角分明的女性群像,在传奇性故事中展现人物与命运的对抗及最终和解。

图片3.png图片4.png

图片5.png图片6.png

图片7.png图片8.png

图片9.png图片10.png

图片12.png图片11.png

图片13.png图片14.png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刘玉栋指出,胡学文以卡尔维诺式的轻盈笔法,借助民间文化意象与亲情书写,描绘了时代变迁中普通家庭的命运图景,是对现实主义文学路径的进一步拓展。淄博市文学创作中心主任田裕娇从读者视角出发,认为《龙凤歌》的细腻笔触引发了对家族历史的共情,也启发了对家庭系统动力与代际创伤的文学化思考。

我院张相宽副教授指出,《龙凤歌》是一部需要慢慢品,也值得慢慢品的作品,这部小说不是极致化的写作,它将日常写成了传奇。小说人物的性格化极为鲜明,小说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同时,小说也写出了人间大爱,写出了人间美好。

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入探讨了《龙凤歌》的文学内涵与叙事价值,也是我校以文学涵育人才、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它为学生提供了直面学术前沿、提升批评实践能力的平台,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批评视野与人文素养。文学与教育的持续融合,将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注入更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持久的精神力量。


撰稿:张文竹 靳阳阳

审核:邢翔宇  

终审:刘晓东 吕逸新